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维 《教育艺术》2009,(7):61-61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在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同样存在。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核心课程。但在农村小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质量低下。从"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与督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入生活,重视实践"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比较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及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呢?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观念、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形成的初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情感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养成,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教育中设置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书中的事例讲解教学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体验情境,组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8,(10)
在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文章探讨了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学科,承担着培养时代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教师制作、上传视频和下发导学案,课前学生自学视频、做导学案,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探究,形成竞争互动学习机制,转变传统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由原先的灌输式转为互动式,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可以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先自学、再讨论表达的形式,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树立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这对于思品教学无疑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所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各地农村小学相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为农村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如何运用这些多媒体设施为各门学科服务成为摆在农村教学的一个问题。有效的利用好这些教学设施将会对农村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孙艳生 《教育》2012,(7):49-4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的灌输,而忽视人文内涵的教育,就会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具有的灵性与生机的流失。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抽掉人文精神,一切教学活动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人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在课堂,洋溢人文之美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才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中,历史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应树立注重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凸显历史教育的体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历史教育视角、倡导历史与儿童的对话等历史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强化小学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品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文章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深度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在从传统到开放的教学转型中,亟待注入生本教育理念。本文拟从促进学生参与共享、优化学生道德感悟、丰富学生自主体验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等角度,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核心首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6.
戚伟 《考试周刊》2012,(84):133-13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课程当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从而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是引导小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培养道德素养的一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趣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生成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学地处偏远,经济发展不到位,但不能由于其自身条件原因而在教育工作上马虎。尤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上更应加大力度。因为农村孩子存在自身外在和内在的原因,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对外界的介绍。而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小学不仅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且无法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