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不写之写”指的是不明写,通过暗写或隐伏或侧面或间接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这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就有典型例证。曹雪芹借黛玉的眼睛领读者看贾府,从她的视角观察一个陌生的世界。根据黛玉的性情和读书经历来看,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思就有了逻辑支撑。而黛玉的“步步留心”,正是曹雪芹的用心、匠心所在,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都是作者的设计与构思。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问题,是“红学”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但这一问题近年来竟成为“红学”中的“热点”,是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的.《红楼梦》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文学伟著,人们希望更多地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本也势在必然,但是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人们却又所知甚少,所以虽然《红楼梦》一书传世已有二百多年,而关于该书作者究为谁氏的问题,直至20世纪初,人们才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该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当然,关于曹雪芹在参与创作之前,这部书是否还有另外一个“原始作者”,这个问题至今也还存在争议.然而,无论在曹雪芹之前,《红楼梦》是否还有另外一位“原始作者”,曹雪芹之于《红楼梦》的创作,其地位都是至  相似文献   

4.
贾蔷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复杂人物,他体现了曹雪芹“正邪两赋”的创作原则。从其真情与能力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物除了骄侈钻营以外,还有“纯良”的另一面,清代学者的评点可为佐证。  相似文献   

5.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依据孟子、王国维、鲁迅的文学批评观点,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曹雪芹与天恩祖德”这一重大问题。结合曹雪芹遥远的家世、生活的背景、不凡的经历,尤其参照《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出确凿的结论:对于天恩祖德,曹雪芹一方面虔诚地对待之,热情地颂扬之;另一方面刻骨地痛恨之,百般地诅咒之。他对天恩祖德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态度,就是他悔罪心理与叛逆思想的反映;表现这种矛盾态度,就是《红楼梦》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形象思维和创作方法林锦鸿文学创作属形象思维(当然也离不开逻辑思维),《红楼梦》的创作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了。尽管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也常有连人物的年龄都搞不清楚的时候。熟悉《红楼梦》的人,谁都知道其中人物年龄是矛盾和混乱的...  相似文献   

8.
初读:你觉得“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里的一个小片段。《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曹雪芹呕尽心血,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写成。《红楼梦》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其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除去那些媳妇丫鬟,有名有姓的,就几百人。  相似文献   

9.
许见军 《文教资料》2006,(24):85-86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第三回“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这回,曹雪芹把整个故事的序幕完全呈现给读者面前,《红楼梦》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将一一地粉墨登场。我们可以用“豹头虎尾”来形容《红楼梦》的整个故事,那么这一回实际上就是“豹头”,写得非常好,其艺术审美价值极高,给读者以充分的愉悦享受。品读此回,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曹雪芹不仅有条不紊地把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等十二个人物展现出来,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给每个人物的出场方式安排都不同,且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给我们留下…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的,写好人也写其短处,而坏人也不是一坏到底。他不是根据“好人”、“坏人”的抽象概念去简单地描写,而是在写人物的主要特征时,还注意到他们的复杂性。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活生生的,有立体感的人。薛宝钗便是曹雪芹笔下的这样一个人。所以在《红楼梦》问世的同时,对薛宝钗就有不同的争论,甚至老友之间“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相似文献   

11.
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的批语,揭示出甄宝玉早已觉悟,他如同《邯郸梦》中的众仙引度卢生出家一样,特来牵引、点醒贾宝玉出家。甄、贾宝玉"情性如一"都走上了一条不与社会妥协的道路。据此可知,甄宝玉的形象不会表现出与贾宝玉形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对甄宝玉形象的塑造可视为曹雪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典型化"艺术手法的有益尝试,虚笔点出的甄宝玉形象起着由此及彼的引人进行普遍联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 ,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之间的关系完美而复杂。其中贾宝玉、贾兰、薛蟠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参照的阅读体系 ,即贾宝玉是“中间人物” ,而贾兰、薛蟠是两个极端。作者曹雪芹于此三人上着墨不均 ,但因为有了互相参照进行阅读的可能 ,从而使三个人物 (尤其是着墨较少的贾兰、薛蟠二人 )都得到了很好的性格表现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家四个青年男子被父亲教训的场面。"训子"的典型事件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孝慈文化蕴涵。曹雪芹在书中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提出了质疑,既有批判,又有惋惜,还有找寻优于儒家文化的新的理想的迷惘。贾政、贾代儒训子的失败蕴含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对贾珍们有失父范的描写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惋惜;贾宝玉作为自由人性的先声,是作者对人生出路和未来理想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充满迷惘——小说结尾宝玉向父亲拜别,表现了对哺育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眷恋,反应了作者内心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以宝黛二人的诗词为切入点,将其中蕴含的积极进步主题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个体的生命体验两大方面展开剖析,并由此分析宝黛诗词主题与曹雪芹思想体系的认同关系,最后将曹作为一个诗词作家置于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界进行观照,试图评价其学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十分推崇《庄子》一书,他将自己对《庄子》的解读运用到了《红楼梦》的创作之中,这在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曹雪芹的笔下,《庄子》与贾宝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左右了贾宝玉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其性格的形成,还基本上主导了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细读《红楼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指出:大观园中的“女儿”是曹雪芹创造的、贾宝玉用来抗拒时间的流逝、填补生命空虚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幻象。通过创造和占有这种美,贾宝玉和曹雪芹在最低层次上确证了自己事实上的男性身份,实现了“被弃”后对补天意识的移位和补偿。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频说近年来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针对小说文本中的各种细节及有关文献,提出贾宝玉这一人物最主要的原型为曹寅的嫡长孙曹天佑,作者是将其安排在曹颂这一辈分来写。同时对曹天佑与曹雪芹的关系也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曹雪芹的笔下,与宝玉同台演出并在文中起着支柱和统领作用的人物其实是凤姐。凤姐与宝玉,一个赞其才,一个赏其情;一个是闺阁中的领袖,一个是闺阁中的良友,他们呼吸相通、命运与共,都是具有空灵之性的人物。他们的灵性在现实的具体表现为:情与才。曹雪芹在文中有意地处处显露二人的特殊关系,目的就是通过这两个核心人物来体现他的创作意图。在《红楼梦》中,他对以凤姐为代表的众女儿的才华予以歌颂,对情痴宝玉推崇、爱护女儿的做法更予以颂扬。但处于末世的他们,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悲剧。  相似文献   

20.
李香珠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4):44-46,56
贾环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的一个,他形象猥琐,品德低下,又善于兴风作浪。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庶出的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爱的缺失,是其顽劣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曹雪芹通过与宝玉的对比完成其形象的塑造,从而使贾环这一文学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