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殷海光“道德重建”的思想展开述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道义为之根”这一命题,具体分析该命题与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评述殷海光对传统旧道德尤其是儒家德目的批判;第三部分,评述殷海光对东西道德的整合以及新人本主义的提出,笔者力图指出该思想中的独到与不足之处。一言之,殷海光并未彻底解决现实道德问题,但不失为一次大胆而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殷海光是台湾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第二代西化派伦理思潮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弘扬“五四”精神,批判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以思想启蒙为己任.殷海光的伦理思想是第二代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中熠熠生辉的精华,他所主张东西整合之道德重建论,至今仍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理当置于我们的思想资源之中.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化挑战 ,人类社会需要共同探索全球道德重建问题。《义务宣言》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儒家传统道德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两者包含着共同的道德思想“黄金规则”。要达成全球化时代的道德导向共识 ,不仅要发扬西方文化传统 ,而且要传承儒家思想文化 ,融汇东西方文化传统 ,寻求人类社会道德观念共识 ,迎接全球化挑战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与殷海光——兼论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与殷海光之间的断交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一桩重大公案,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自由主义者与新儒家之间的大论战,关联到众多学术人物与学派,尤其是与中国当代思想史以及现实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文章以大量翔实史料为基础,对这桩学术公案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与论述,回顾与反省了中国当代两大学派:自由主义与新儒家之间在思想上从交往互动到对立、冲突与论战,再到对立、冲突消解而趋于一致的历史和前景;指出:“‘一个继承五四自由主义传统,而不受五四反传统思想所囿的新时代的到临。’是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与殷海光之间的断交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一桩重大公案,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自由主义者与新儒家之间的大论战,关联到众多学术人物与学派,尤其是与中国当代思想史以及现实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文章以大量翔实史料为基础,对这桩学术公案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与论述,回顾与反省了中国当代两大学派:自由主义与新儒家之间在思想上从交往互动到对立、冲突与论战,再到对立、冲突消解而趋于一致的历史和前景;指出:“‘一个继承五四自由主义传统,而不受五四反传统思想所囿的新时代的到临。’是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6.
殷海光早年就以“五四”为旗帜,极力的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揭露中国传统的缺陷,进行着激烈且全面的反传统。殷海光晚年对五四运动、五四反传统现象都有了理论上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是本世纪坚持儒学传统并对它作出新解释的思想流派.本文主要研究新儒家对五四道德革命的态度.在道德的本质、传统儒家道德及其象征孔子的评价、科学和民主与儒家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上,新儒家与五四道德革命论者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本文认为,新儒家对五四道德革命的批评,有某些合理之处,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它企图对五四道德革命提出的重大问题作出回应,这种回应对我们有启发意义,但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80群体”的道德现状所具备的双重性内在特征使人们对其褒贬不一,特别是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可小视。时至今日,以“仁爱”、“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以及“天下为公”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依然没有失去其深度和价值。继承、发展儒家思想,构建“80后群体”道德体系,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殷海光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激烈地反对和批判,到晚年转而反思并重估传统,且试图整合中西、融贯宗教与道德,以期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考察殷海光前后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剖析其转变原因,对于当代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应台湾大学哲学系沈清松和傅佩荣两教授之约,为《哲学杂志》第25期“台湾哲学”专辑而撰写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当代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建立其道德理想主义哲学体系的背景、目标以及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牟氏在建立其哲学体系过程中对康德哲学的融摄、即吸取和批评;第三部分评述了牟氏会通中西哲学的导向及其得失,认为由于牟先生的儒家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妨碍了他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与吸取。因此作者最后提出,新儒家哲学要得到继承发展,只有克服儒家文化中心主义心态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2.
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吸纳儒家道德精华,使之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本文认为辨证地挖掘,学习和借鉴儒家儒道德的精华,有效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的殷光海,对个人主义是情感上认同、理智上服膺,从而形成了比较丰富的言述。殷海光对个人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规范个人主义中的政治个人主义上,在政治个人主义方面,殷海光明确认定国家是一个法治联合体,各个个体是国家的真实主体,各个个体的交互关系组成国家,故而也可以说国家是一个关系丛。作为个人主义者的殷海光对中国传统社会持一种较为严厉的批评态度,该现象的实质是纯正的个人主义者和非个人主义社会之间的紧张与对峙。  相似文献   

15.
殷海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是台湾现代逻辑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是殷海光的代表作,它对逻辑的本质,逻辑的功能等作了富有新意的阐发。  相似文献   

16.
高攀龙是明末清初王学修正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批驳、修正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反对空谈“良知”,主张“学必由格物而入”;驳斥“无善无恶”说,重申性善论;反对轻视修养功夫的倾向,主张“悟”、“修”并重;批驳“三教合一”论,严辨儒、佛之异。高攀龙试图通过以上措施,重建儒家的道德精神。不过,他对王学的批驳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7.
谈重建信用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到《健报》主编戎东贵先生的一篇短文。文中有以下情节,一位美国朋友问他:“当今中国最为缺少的优秀品质是什么?”他认真地想了想答道:“大概是信用道德吧!信用看起来不是多大的事,但如果政府缺少信用,政府就没有凝聚力;媒体如果缺少信用,人们就不会相信媒体;企业如果缺少信用,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道德论迥异于孔孟道德思想.荀子在拓展儒家道德思想广度并把道德制度化的同时,也把他律道德推向了极致,而没有为自律道德留下应有的空间,致使道德修为完全依凭外在因素方为可能.其偏失在于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弱化和冻结致使儒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就意义上的道德践履蹈空,最终置自身于困境.荀子的"歧出"不在于他的现实主义转向,也不完全归因于他的性恶论辩难,而应问责于他对儒家主体自律性道德的颠覆.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些内涵仍然都是从意义理解的视域上说的,而无法从行动上说,因为意义理解与行动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据此,道德可教仅仅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意义和可能性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道德理解的深化,进而促进个体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动选择的固化或修正.进而,道德教育方式及方式的内涵都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界定.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教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以及道德教育方式转换与其内涵的限定,这三个问题从逻辑上系统地构建起道德可教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重视道德的正向功能,主张以德代法来维持社会秩序。情意教育、精神陶炼和心理调整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又将亲师取友、自我体认、反省自身的德育方法贯穿其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因素,为当前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