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是人们的生存之所,它虽是静止的无声无息之物,却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和造就着人们,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作为校长,必须重视学校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并充  相似文献   

2.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优质的环境不仅能美化校园,且有隐性教育作用,孩子会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姜帅 《考试周刊》2014,(77):165-165
<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学生应该怎样交友、处理关系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好朋友是一本书,"开卷有益",让你受益终生;坏朋友是一杯酒,慢慢浸染,贻害无穷。《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季氏篇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  相似文献   

4.
慎其所处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  相似文献   

5.
成长加油站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可贵的——高尔基  相似文献   

6.
[原文]慎交②北齐·颜之推①人在年少,神性未定,所与款狎③,熏渍陶染,言谈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⑤,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⑥,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相似文献   

7.
三国魏的王肃曾假孔子之名,编撰《孔子家语》一书,共十卷.其《六本篇》中写过如下一段话: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这段话的原意是,同好人相处,就好象走进长满香草香花的屋子,时间久了,便会闻不到它的香气,是被它同化了.同坏人相处,就好象走进出卖咸鱼烂鱼的铺子,时间久了,便会闻不到它的臭气,也是被它同化了.藏丹的地方就红,藏漆的地方就黑,所以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同自己相处的人.我们现在不大用其原意来说明什么问题,而常常抽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二语,来说明感觉适应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8.
王春花 《吉林教育》2009,(7):102-102
古人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交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来比喻交人择友的重要性。真诚的友谊是可贵的,每个人都需要友谊,需要朋友。真诚的友谊好比鲜花,需要精心的栽培和浇灌。交知心朋友,更须要慎重,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好朋友的。因此,要教给学生交友的道理,引导他们慎重择友。  相似文献   

9.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唯有“立德”才能做好“树人”工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徜徉于母语的河流,品味着中外的经典名篇,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唯有人品灼灼其华,才能让孩子的童年浸润在教师营造的德艺双馨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其实香味已经沁人心脾,和生命交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相似文献   

11.
正孩子认识世界首先是从周围环境开始的,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孩子的行为是融合在他身处的环境中的,如果环境鼓励他嬉闹,他就会玩;如果环境鼓励他踢球,他便会踢;如果环境鼓励他成为一个团队中的一员,他就会加入团队。成功的教育一定要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亦。"这句古语在实例中经常能得到印证,流传很久的故事: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与邻居同伴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办丧事;再搬到集市,孟子又和同伴,模仿商人做生意;后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跟着学礼数,读经书,为成就孟子打下了基础。与彼时孟子年龄相仿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不同步,自我意识增强,但在认知上,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在情感上,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心理上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可,但从众心理又十分明显。因此,青少年身边有一个怎样的同伴,对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资料进行整合,并且结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等样本数据来探讨分析"同伴"在预防、矫正青少年犯罪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成名形象是作者对科举的讽刺. 《促织》中的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正在朝科举进身的路上竞步,醉心科举.于是,什么社会、经济、世道、人生,一概不知,全然不晓.死读书,读死书,读得“为人迂讷”,科考得“久不售”,“迂讷”与“久不售”关系亲密,正是“久不售”,压抑、痛苦、迷惘,受人鄙夷,受人嘲弄,抬不起头,挺不起腰.  相似文献   

14.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个人在幽雅芬芳的环境中浸濡既久,全身不自觉地会沾染香气。相反,若是久处在臭气四溢的环境,也会沾满臭味而不自知。由此可见,教学环境的潜移默化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5.
《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没见过的戈多。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不清楚为何等待,只是一天天地重复“在等待中失望,在失望中等待”的闹剧。戈多究竟是谁&作者贝克特说:“我也不知道戈多是谁,要是知道,我就在戏里说了。”有人认为戈多是上帝,是救世主。老师则说戈多根本不存在。这些看法各有道理,而我却持有不同的见解,难道戈多真的就是如“上帝、救世主”般虚幻飘渺、遥不可及的“非人”吗?真的就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造出来的“幻影英雄”吗?在我看来,戈多是存在的,而且并非遥不可及,其实戈多很近,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  相似文献   

16.
话语     
《天津教育》2008,(2):3-3
“盲助”有两个益处:资助者不知道受助学生的姓名。并不会减轻爱心的分量,反而会使这悲悯的力量延续得更久;受助学生不知道恩人是谁,也不会减损助学的效果。反而会减轻受助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其用感恩的心回报更多的人。——在“新教育实验”第七届年会上,朱永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盲助”,让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7.
近见有关报道四川省仪陇县的7000多名教师去年到11月底为止,已经有7个月没领到工资了,他们全都靠家人和亲朋接济度日。这类新闻当今四十岁上下的人大概均未见过,当年李大钊同志领导索薪斗争恐怕年轻人也很少知道;想不到此类事情竟又出现。据说此事极大地“震动”了四川省、南充地区和仪陇县的各级党政领导,不知在新闻媒介未披露此事前,他们知道不知道,“震动”不“震动”。看来如未曝光公诸于世,交待不下去,绝不会表示“震动”,因为他们领了工资,  相似文献   

18.
赵荷华 《课外阅读》2011,(11):118-119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久居之处无美景”、“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但学校教育教学却恰恰相反,距离只能产生疏远和无知。  相似文献   

19.
说寿     
“寿,久也”,(《说文》)久是寿的本义。这个“寿”字,由来也是够久的。广西永福县旧称百寿县,那里有块百寿碑,集“寿”字一百个,甲骨文、金文都有刊刻。《诗经》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句子。“寿”字引申为年龄,称为寿数、年寿,人希望寿命长,就祝颂“寿比南山”。其实,有为的人往往短寿,或少年捐躯,或中年早逝,庄子就说过:“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人间世》)成玄英解释说,不材,“所以免早天”,反倒长寿了。  相似文献   

20.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故事写两个孩子争论一个问题:是早上的太阳距离人们近,还是中午的太阳距离人们近?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前者的依据是视觉,也就是物理中的光学知识。后者的依据是人们对冷热的感觉,也就是物理中的热学知识。两种依据得到的结论相互矛盾,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知道,地球本身在自转,地球还沿着椭圆形轨道绕着太阳转。早晨与中午相比较,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距离变化不大。就地球某一位置的人来说,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