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译者语言意识角度对比分析《黄帝内经》两译本中的脏象术语英译,综合运用质性和量性文本分析手段阐释文本差异,深入文本民族心理语义建立语义场,阐释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探讨译文适恰性和接受度。研究发现,有效的译文是源语和译文目标语心理语义的最大契合;对语料库的深入挖掘是达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国内译者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以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尝试在性别视角下,从译者个人背景,译者序及译文等方面分析祝庆英和孙致礼的两个译本,主要探讨以下问题:译者的性别差异会不会给翻译带来影响?译者的性别差异在翻译中受什么因素制约?女性译者是不是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性译者是否一定无法理解女性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旨?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经验功能描绘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各种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图景。译者是原文图景的复制者,他的任务是让译文读者观察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图景,确保译文图景的完整性,准确再现原文人物、事件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成功实现经验功能的对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迎合旅游文本翻译的特点,实现其信息、呼唤和美学功能,译者需兼顾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处理,以满足译文读者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基于认知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三重解构,在重建译语图式的同时译者应当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为行为准则,适度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择善而从”的翻译策略。译者通过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的重建使译文词句通顺自然,补充缺失的背景信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吸引游客,最终实现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初学翻译,译文容易出现死译。所谓死译,它不同于直译,直译主张在保证译语通顺表达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原语文章的句式与风格,而死译所产生的译文,则是一种译者用本族语直接写作时,决不会使用的语言。死译的根源在于译者的心理因素,即译者表达时是以“原语文章表达心理”为基础,这样就难免把Cry out and you are adead man译成“喊出来而你是一个死人。”译者从事翻译,是要以译语表达原语,那种“原语文章表达心理”显然与译者的目的有矛盾。既然译者写出来的是译语,那么他就应该首先树立“译语表达心理”,按译语语言表达习惯去处理译文,用“译语表达心理”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在译者的时代背景下对译文的文本产生过程,译文的文本性必然受到译者当时的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等的影响,因此语言规范程度对译文的质量起到了制约的作用,文章从各角度分析了语言规范对翻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特征的不同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翻译的趋同性,为了传达原作的意图,使译文获得最佳关联性,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使译文在意义、形式上趋同于原文。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言语语言学的角度着眼,探讨译者在译文时应遵循多层面对等原则,尽可能的使译文忠实于原著。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分析比较两种文化和语言在表达习惯和用法上的差异,最大限度的利用所给的言语信息推理出作者说话的真正意图;同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感受,充当好链接原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尽可能做到最全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10.
“功能对等”理论在旅游翻译关键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翻译中,为了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必须顾及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更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林少华和赖明珠两住翻译家所译村上春树作品风格迥异,这是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国内对翻译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等方面,对译者的心理因素涉及较少。翻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很多问题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解释。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从而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应充分考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内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心理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进而揭示心理因素与翻译活动的关系,以期产生更优秀的译者和更高质量的译作。  相似文献   

13.
旅游翻译中,为了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必须顾及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更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掌握文体特征能极大程度在译文中重现原著的文学价值,对于翻译小说作品的译者来说,准确把握原著的文体特征能让读者在译文中感受到原作的写作手法和作品魅力。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敏锐地抓住作品语言形式的特征,将作者的文风和写作手法融到译文中。笔者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三个汉译本进行文学文体学指导下翻译风格的分析,探讨文学文体学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应用翻译理论,对于功能性强、目的性突出的公示语翻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以实现其在目标语中的应用功能为目的,译者需熟知目的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尊重目的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确保译文满足目标语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有效实现公示语的语言功能和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的标准。而最佳关联又取决于推理和语境效果。由于译者的认知不可能等同于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译者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再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传递给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使译文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这就为译者提供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广阔空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翻译成败有赖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给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译者在与原文对话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视域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译文文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译者也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翻译的跨文化跨语际转换性质为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空间,汉英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译者在转换原文时能将自己的风格从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和文化的表面联系来看,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只有部分是可译的.这一认识忽略了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译者大脑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是完全可译的,其可译性依赖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正是这种可译性使翻译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汇的桥梁.做认知关系方面的翻译研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要选取译入语为译者母语的翻译,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挖掘出原文和译文不同的认知思维特征;二是通过认知分析得到的翻译研究成果,其针对对象应该是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在他们具备了相当词汇量的情况下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翻译中注意译文的认知性的认可度,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自建的由100 篇英文散文及其汉语译文组成的平行语料库和由100 篇当代原创汉语散文组成的参照语料库及当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探讨当代散文翻译规范。研究发现,在具体词语使用上,译者采取的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传统化期待规范趋向,在句子、段落、篇章等结构形式上,译者采取的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陌生化期待规范趋向。另外,研究还发现译文的确是“第三符码”,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主要翻译单位是句子。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思想革命,肯定了译语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围城》英译本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灵活采取翻译方法对译语读者进行关照.一方面,译者迁就译语读者现有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关注了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以及认知心理,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译者向读者输入异语文化成分,提高读者的认知能力,开拓读者的接受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