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晓易 《考试周刊》2009,(21):119-120
一、设计背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讲的是由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一段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研读教材和课标,可以看出:这一课内容多,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跨度大,从1919年-1927年;课时少,仅一课时(在老教材中,要用六个课时)。在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平铺直叙,毫无重点;而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拖延教学课时,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通过主要事件介绍人物的方法,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事件的主要情节。2.比较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学习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圈画标注的方法,关注细节,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精神;学习他在  相似文献   

3.
<正>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一项教学任务。写作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呢?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时间、数量上,保证了作文教学的落实程度,但令人不解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正如李镇西所说,"如果只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纯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泉,那么,学生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相似文献   

4.
<正>写作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呢?大多数语文教师为写作教学每周开设了1-2节的作文课,保证了每学年作文的次数不少于14次。既在时间上,也在数量上,保证了作文教学的落实程度,但令人不解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正如李镇西所说:"如果只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纯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泉,那么,学生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写。"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孙晗 《考试周刊》2013,(23):42-42
<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精妙处,作点睛之解析,预想文章构思,体会作者用笔之妙,发表自己所得。要在文章细节之处,精雕细琢,入木三分,体悟文章妙处,发展自己的思维。而这一切,最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如此一切才有可能,否则,学生"跟进"都很累,更别说"发挥"了。一、大处架构,让文本为习作构思开道[经典案例一]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  相似文献   

6.
杨亚勤 《考试周刊》2011,(65):62-62
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还要重视学生的词汇积累、作文素材库的储量……一句话,~切从细处着手。  相似文献   

7.
[设计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教文章出处、教“不如”句式、教“而”“夫”用法、教“地”“非不”“也”的含义、教“中心论点”与“文章主旨”的区别.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五个内容是连贯的、递进的,它依次回答了:文章的出处是什么?“中心论点”句是什么?第一分论点是什么?第二分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思路的.这也是“从大处着眼”确立的文章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现在的语文课堂评价存在误区。教师评价要扎实细处,做到语言准确、有激励性,评价时机恰当,评价方式多样,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融洽又积极向上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幅人物照片:“洪秀全”和“孙中山”。 提问:“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革命或运动?结果怎样?能得出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五四运动和中共创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重点阐述以下问题:如何理解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说党的创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式教学,就是从问题开始,到解答问题结束,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14.
[重点难点解析]六、国民革命运动3.发展:①北伐胜利进军。北伐背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使北伐有了政治保障、群众基础、军事条件和后方基地。北洋军阀发生分化,冯玉祥的国民军倾向革命。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达成“谅解”,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准备南下进攻广州国民政府。直奉军阀联合反对革命说明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反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将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写入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时序观念,就是要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观察和认识,认清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的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史学产生后,人们把时间脉络认同为历史的基本特征[1]。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取舍: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相似文献   

17.
通过情感和认知的双主线设计可以对高中革命史教学进行深度的构建。认知主线可以厘清史实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历史史实发展的时空构架,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带领学生在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探究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情感主线可以承载历史学科的重大社会功能,为立德树人而教,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通过素读、翻译、吟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同时也能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20.
梁漱溟曾经在他晚年的回忆作品《忆往谈旧录》中说到:“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掌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直截了当地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中国国民党,国共第一次合作,都是从五四运动所开出的社会思想新潮流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