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隐性德育课程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挥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探究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功能,注重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融合与渗透,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洲  谭琦 《教育探索》2008,(10):122-123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显示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优化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主要有:制定隐性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科学、民主、宽松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的反思及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较,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研究其价值与意蕴,有利于德育功能的完蓉,有利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7.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崭新课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握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按照创新性、整体性、方向性和主体性的原则,搞好这一工作,以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一线,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些隐性德育资源对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隐性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隐性德育资源功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方法论层面上审视大学德育,得到的最大启迪是要对这一问题作辨证思考。只有深刻认识德育功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德育过程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主体性的统一,德育方法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德育途径的显性和隐性的统一,才能使其功能、内容的定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操作的方法和实施过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从而真正提高大学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思想启迪、情感激励、心理塑造等隐性德育功能。在隐性德育视阈下从坚持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在追求应用技术科学精神基础上加强人文氛围塑造、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应用技术伦理教育相结合、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等四个方面探讨加强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以期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寓教于景、寓教于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一物质环境和精神一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4.
试谈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抓好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隐性教育这一环节,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高度重视隐性教育的德育渗透作用,以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是指,德育传导者的德育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促进德育对象接受德育传导者所传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作用。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具有内在的机制,表现为人格导向、动机激励和环境感染等作用。德育工作者应通过培育自身德育情感,充分展示德育情感,巩固德育情感的德育功效等途径去发挥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着德育目标脱离生活时代、德育内容远离日常生活、德育工作忽视主体意识等问题.隐性德育具有取向生活性、方式潜隐性、规范非强制性等特点,与研究生的个体和群体特征具有相当的契合度.隐性德育可以消除研究生的逆反心理,发挥灵活调教的作用,使德育工作更具亲和力,德育效果更持久.强调隐性德育并不是否定或丢弃显性德育,而是在非大是大非以及研究生群体日益复杂特殊的情况下,隐性德育应该成为研究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乃至主导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是指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联系德育主客体并承载、传递德育的内容和信息的间接、隐藏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德育隐性载体的运用和实施,需要探索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发挥学生管理承载和传递德育的作用,需要增强学生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凝炼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通过其特有的作用机制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巨大的道德教育功能。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与大众传媒自身的内在机制和特点是分不开的,按照大众传媒在道德教育中所起到的各种作用,我们把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分为道德认知功能、道德社会化功能、道德评价功能和道德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需要道德示范群体,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使体育行业成为公众行业,这使体育行业道德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必然。体育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影响,证实了体育行业道德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的育德本质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隐性课程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产生的一种价值影响。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和产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学生道德感具有体验、熏陶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