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在上海     
真巧,这次的课外现代文讲的是老舍,让我感受了初读《想北平》时的心情。原本我总觉得,我与文人老舍相距甚远。读了《想北平》后,我才发现那种含蓄深沉的语言让作者对北平的爱得到了升华,也在读者的心中有了更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作者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书面表达,忽视交际语境,抓不准作者交际行为目的,就无法与作者形成有效对话,无法准确地理解、评价文本。老舍的《想北平》若仅从静态的文本分析入手,则不仅难以体会其情感之深沉和运思之精妙,还往往让人产生很多"不合情理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读老舍的《想北平》,理解其深爱着北平的情感(即文章的主旨)应该是毫无障碍的,但要说出老舍《想北平》的好(即《想北平》的艺术匠心),则需要用心体悟。  相似文献   

4.
<正>《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文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在这篇散文里,老舍以他特有的质朴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北平深沉的感情,那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挚爱和眷念。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凝聚成两种情结——乡土情结和市民情结。先来说说文中所凝聚的·乡·土·情·结。老舍在他生命的67年中,有42年生活在北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北平滋养了老舍,老舍也以自己的笔墨来回报北平的养育之  相似文献   

5.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他用浓厚的纯京味语言,贴近生活的表达展现了对北平的眷恋与刻骨铭心的热爱。《想北平》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京味语言为主的散文,从一些细微之处就能看到作者的真情流露。究竟在他的笔下北平的哪些事物能让他流连忘返呢?他那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又在那些地方表现呢?本文以《想北平》来谈老舍的思乡情。一、爱——情洒北平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老舍"想北平"时对北平细微之处记忆的理解,感受老舍对北平深挚的情感。能力目标:用短文或诗歌的形式,将自己所揣摩和感受到的老舍的内心描绘出来。【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老舍对北平深挚的感情。(说明:老舍的这篇文章粗看之质朴平淡,细究之却饱蕴着深情。可是对于学生而言,却还只能味其"淡"、不能赏其"深",如何让这些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的心灵走进这返璞归真的文字世界,进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想北平》以质朴的语言抒写了作者对老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其译文面向的是西方受众,目的是使西方受众感受中国文化,理解原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思乡情韵。接受美学重视文本的社会效果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和理解过程。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的《想北平》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8.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而达到全面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情感的目的。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少学生却对文中的一处比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乎,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需要细心体会、认真研读,比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把内容与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复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通过比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在相关联系中抓住作品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较阅读可以沟通文章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在比较中提高教学效率。一、结合课文主旨作比较阅读,开拓新的情感体验领域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比较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北平被日军侵占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让学生从中…  相似文献   

13.
散文不仅是学生爱读的,而且是学生爱写的一类文学体裁。从现在的高考试题来看,散文一直是并且将来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对象。教材中所选的文人散文有许多属于抒情散文这一类。假如我们把教学重点都放在“感悟作者情感”上,那么,老舍的《想北平》表达的是对北平的爱,郁达夫《故都的秋》表达的是对北平的秋的热爱,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向往和赞美、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欣赏文中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情理相融;对比衬托,烘云托月的写作技巧;怎样品味文章清新自然、酣畅淋漓、错落有致的语言,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底色     
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老舍的《想北平》,虽然老舍动情地把对北平的爱比成自己对母亲最真挚的热爱,我却看到许多学生的眼神是漠然的。同样,当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自己看到母亲第一缕白发时的感动,周围同学一下哄笑起来时,我的心灵震了,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冷漠呢?  相似文献   

16.
作文指导应立足课文,从经典中汲取写作营养,指导学生管中窥豹。本文以老舍《想北平》为例,归纳出简单易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作文指导应立足课文,从经典中汲取写作营养,指导学生管中窥豹。本文以老舍《想北平》为例,归纳出简单易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郭冠群 《学语文》2021,(1):74-75
老舍的《想北平》采用欲说还休的方式抒发情感,挖掘北平平民的特色,表现对北平家的思念,又潜藏着忧虑之情,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还是言说方式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余芳 《语文知识》2014,(1):54-55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该散文贵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人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文章第四段描写北平之景,并没有选取故宫、颐和园、王府井等著名的景点,而特别提及城墙——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是为何?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土城一带的京郊乡间,是老舍姥姥家和舒家祖坟所在地,作者心中的北平与纯粹的景观无关。  相似文献   

20.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用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这篇文章典型地体现出老舍散文京味隽永、细致入微、性喜自然的特点,特别是这种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真正值得学生去重点体会和感悟的。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磨课",不断思考与改进,最终生成以"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