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征战略方向的确立──关于长征的资料银川一中王之禅(整理)有人认为,早在长征开始时,或在遵义会议前后,就确定红军去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向了,这种说法与历史是不相符的。中国工农红军战略方向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1934年7月,党派寻淮洲、粟裕...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的严重情况下,党中央及军委开始进行了退出根据地的直接准备工作,1934年8月初,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湘西转移,与二军团会合,作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据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回忆:准备“在华南舶湘黔两省交界地区创建一太片新的苏维埃根据地”^[1],这段回忆与李维汉同志的回忆:“1934年7、8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  相似文献   

4.
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的严重情况下,党中央及军委开始进行了退出根据地的直接准备工作,1934年8月初,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湘西转移,与二军团会合,作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据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回忆:准备“在华南的湘黔两省交界地区创建一大片新的苏维埃根据地”’‘’,这段回忆与李维汉同志的回忆:“1934年7、8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西洪江建立新的根据地”‘”及栋云同志的回忆:“中央决定不在会同县(当时的洪江底会同县所管辖)建立…  相似文献   

5.
过去有人把毛泽东同志《长征》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解释为红军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这是不妥的。我们知道《长征》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成的。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即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指引下,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等地出发,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第十五军团会合。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1936年2月南下又退  相似文献   

6.
通道转兵前红军作战方向选择上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道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到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苏区的错误方针,制定了转兵西入贵州,向敌薄弱地区前进的正确方针红军由此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正确制定也由此奠定了基础。通道转兵的胜利实现,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与王明路线执行者长期反复斗争的结果。斗争的焦点集中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方向选择上。红军退出江西根据地之后,王明路线的执行者顽固坚持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执意沿着赣、粤、湘、桂区境山区夺  相似文献   

7.
1938年12月22日,贺龙、关向应同志奉命率八路军一二○师主力,从晋西北岚县出发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帮助三纵队和扩大自己等三项任务。严冬,他们顶风冒雪东进,通过日寇严密封锁的同蒲、平汉两条铁路,于1939年1月25日到达冀中河间县惠伯口地区,与吕正操同志率领的八路军第三纵队会合。此后,一二○师便与冀中军民并肩战斗,八个月来足迹踏遍冀中的各个地区,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并不是开始就确定的,而是在长征的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斗争情况,多次改变原先打算,才最后定下来的。 1.到湘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当时的计划是以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2.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在通往湘  相似文献   

9.
1936年2月红军的东征,是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打通抗日路线矽,发展抗日根据地和壮大红军力量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东征战略方向的确定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除了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重大  相似文献   

10.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2003年第4期课文背景知识· 在义教九年小学语文课中 ,讲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的文章可真不少 ,如《飞夺泸定桥》(第十册第15课)、《倔强的小红军》(第八册第16课)等。那么 ,你知道“长征”一词是怎么来的吗?“长征”一词的确切含义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战略大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 ,长征两万五千里 ,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抗日根据地。但是把这次大转移统一称为“长征” ,却有一个历史“长征”一词的由来过程。1934年10月 ,中央…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驰骋十几个省,征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3.
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作为长征开始的标志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大量事实表明,黎平会议前的红军突围转移是“西征”而不是长征,“西征”和长征无论是在战略方向、实际领导还是在其评价和结果上都根本不同。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根本转折,是长征胜利的起点。因此,黎平会议才是红军长征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略论长征的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在扩充兵源、筹集粮款、充实枪弹、调整军事部署、建立指挥机关等方面,确实作了一定的准备。但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没有在指战员中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在战略转变上犹豫不决,撤退过于仓促,因而这种准备是有缺点和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毛泽东同志从一九二九年一月进入中央苏区到一九三四年十月长征,在中央苏区从事革命实践长达六年之久。当时我们党有了北伐战争从胜利到失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又有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开辟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不仅有了在军事上指挥反一、二、三次围  相似文献   

16.
在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情况,经过实地考察所作出的正确选择.陕南商洛山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鄂豫陕省委的正确领导、政策策略,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殊死奋斗,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根据地迅速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深切怀念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的丰功伟绩。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卓越贡献,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胜利。一、“通道转兵”使红军避免了落入敌人陷井的危险。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虽然经过苦战杀伤了不少敌人,但终不能打破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我党经过长期聚集起来的红军遭到重大伤亡,根据地日益缩小。到了1934年秋,在敌军一步步逼近的严重形势下,不得不退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四年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向东南发展的战略决策,粟裕同志奉命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渡江南下,成立苏浙军区.接着向浙西敌后进军,因接连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而被迫在天目山地区发起三次较大规模的反顽自卫战役,三战皆捷,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了苏南、浙东根据地,为对日大反攻和战后粉碎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试图从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全盘战略和整个斗争形势出发,来探讨新四军进军浙西和天目山反顽战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征,是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在纪念长征70周年的日子里,城区三十一校举行了很特别的“重走长征路”主题教育活动。这次活动集长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参加过南昌起义、井岗山斗争、长征和创建两淮抗日根据地的罗占云同志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