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论述“异史氏曰”,认为“异史氏曰”是《聊斋志异》中的干预叙述者。具有评点、抒发、揭示的功能。“异史氏曰”直接反映了蒲松龄理想的爱情观、友情现、伦理现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2.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篇末"异史氏曰"以特有的方式对聊斋故事从内容上作了大量的阐发和引伸。本文主要探讨"异史氏曰"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即它有利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具有画龙点睛、点铁成金之功用;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有意无意选择历史性话语进行叙事,流露出用虚构叙事接入历史叙事的企图。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看,《聊斋志异》在叙事话语的选择,“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刻意模仿,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空同和叙事的寓意等四个方面体现出“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搜罗散落在《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可以窥见蒲松龄吁唏感慨、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一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继承中国笔记小说传统的文言小说中,自是短篇小说之佼佼者。那奇妙的文学描绘和灿烂的文采所喷发出来的艺术芬芳,是同类小说中所找不到的。因此,关于作者蒲松龄写作此书的态度问题,在《聊斋志异》的研究中颇为引人注目。而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历来众说纷纭,在日本也不例外。分析各家之说即可发现,虽然言人人殊,但在以下这一点却都没有异议:作者是在某种动机的指导下从事本书写作的。而且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其目的乃在劝善惩恶。桔朴氏在其所著《聊斋志异之研究》(载《道教和神话传说》一书)中认为,促使蒲松龄把笔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因对“百姓仅盼最起码的安居乐业,却因当时政治、社会的腐败而无法达到”这一点极为愤慨,另一方面,他又对“百姓愚昧,只知追求眼前的肉体官能的满足,却没有意识到应改变现状,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和平幸福”这一点很感慨。这种看法是有代表性的。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与其说是来自《聊斋志异》的各篇故事,莫如说建立在各篇末尾所附“异史氏曰”中作者本身的议论以及《聊斋自志》之上,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不知不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香玉》篇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值得商榷。编选《香玉》的意图何在呢?文前有编者所按:花仙狐女,美丽多情。文章的结尾部分完整地录入了蒲松龄的评价:"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也许,编者看中的是其中的真情,是蒲松龄通过《香玉》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聊斋》与前代的笔记小说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常常在故事结尾后作者破门而出,以“异史氏曰”作点评,长篇短篇,都不例外。这个以“异史氏曰”作评论的格局是模仿《史记》“太史公曰”,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志异”也是记史,是以异志记史。另一方面说明他不同于太史公的是太史公是官方史家,而他是民间史家,但官也好,民也好,都是“史”,而不是“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无聊乱道  相似文献   

10.
(一)跬.步.行.趋.走.奔.这些与“走”有关的字,在古汉语的使用中,是有具体差别和界限的.跬Kui《类篇》:“一举足曰跬”.古人所谓一跬,实际等于今天一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聊斋志异·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跬步,即脚一跨.步,甲骨文作(?),象两脚走路.《类篇》:“两举足曰步”.步,一般用为“步伐”或“行走”义.曹操诗题《步出厦门行》,步出,即漫步走出.张衡《东京赋》:“驾不乱步”(驾车的马的脚步不乱).再如,成语“七步之才”、“步履维艰”、“五十步笑百步”.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不仅是叙事结束后的简单评论,更是作者蒲松龄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包括三类:一是感物而起,情以物出;二是叙史述事,融情入事;三是析理阐义,寓情于理。这些抒情方式,表现了蒲松龄无限的倾慕、无情的揭露、辛辣的讽刺、善意的规劝等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的“君子曰”到底是不是《左传》的原文?是左丘明自己作的评论,还是《左传》在流传过程中被后来学者所增入?有的学者说是西汉末年的刘歆所窜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君子曰”之言不是左丘明的评论,而是《左传》作为儒家教科书在战国流传时被战国儒家所加入的评论,其中很多内容是当时或从前的贤人对历史的评论。添加“君子曰”的人很可能是战国时代儒家的虞卿学派和荀子学派。“君子”并非专指一人,不是左丘明本人,与《史记》的“太史公曰”性质不同,而是泛指对历史有正当评论的贤人。“君子曰”之言可能收录在《法语》书中,不是《左传》成立时就有的,所展现的评论代表了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当《左传》作者完成《左传》时,他为实现主流意识,以史官的特殊身份代替社会和群体发言而高频使用的“君子曰”(含“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生成为“君子曰”评论式模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司马迁《史记》有意识地沿用了《左传》“君子曰”评论式话语模式,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固定之套数为历代之正史绝无例外地承袭。宋明“讲史”和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之“入诗入话”、“结论结诗”,既为“说话”本身的艺术规律(吸引和控制引导听众)所决定,又乃《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出的新范型。“笔记小说”发展至《聊斋》,其“异史氏曰”成为《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的极致,《聊斋》正因此而攀上了古代短篇小说创作之颠峰。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自志>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是自言、自慨,也是自信<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何谓"孤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太史公自序>谓韩子<孤愤>是发愤之作,因"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述往事,思来者,故感慨足,寄托深,所以清人南邨<聊斋>题跋云"余观其寓意之言,十固八九".<志异>全书488篇,有181篇文末加上"异史氏曰"的按语,点明其命意,倾泻其块垒,本应更有助于读者明其真谛,得其三昧,但<促织>一篇,读者(或教者)每每震于其离奇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完整的结构,细腻的描写,而对篇末"异史氏曰"的寥寥数语不加措意,而论者甚至不乏误解曲说,如或云"小说结局安排成名一家荣华富贵,表现了作者思想庸俗的一面,也削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新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或云"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教师教学用书>,同上,2002)等等,笔者不能苟同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旧闻钞·聊斋志异》条下说:“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设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其说现在亦很盛。为澄清事实,本文为之一辨。王渔洋千金买《聊斋》,其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乾隆丁亥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的《聊斋志异》十八卷本。当时,横山王金范任职长山县令,他根据流传于周村的《聊斋志异》抄本,分类编选了《聊斋志异》十八卷本。书成后,由长洲宋默庄给写了《跋》,其中说:“《聊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是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儒家一部重要著作《礼记》中的《大传》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又《礼运》篇,对于理想的大同社会,还有过美丽动人的描写,其中特别提到的是“天下为公,选  相似文献   

17.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以其“雄骏宏肆”“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的显明特点,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二曰政论……”按照惯常的说法,《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汉书》《史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等都是把它作为典型的政论,我们常见的一些“教学参考书”沿用此说;可新编教材课后练习一却明白无误地说“这是一篇史论”,那么,《过秦论》到底是政论还是史论呢?  相似文献   

18.
在《聊斋志异》492篇作品中,约有百余篇十分短小的作品。最短的如《瓜异》仅28字。长的不便划分,现仅将三百字左右的作品纳入此列,称之为短篇笔记。如《鬼哭》、《山市》等篇。这些短篇笔记艺术表现手法也不一样,有的记叙一件异事,如《瓜异》、《化男》等,有的讲述一则小故事,如《富翁》、《杜小雷》等,此类居多。这部分作品占《聊斋志异》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强,这是一个显然不轻的数量。过去人们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有的研究徐志摩或沈从文的著作,把徐志摩说成是沈从文第一篇作品的编辑。这是不确的。据现在能够证实的材料,沈从文第一次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作品是署名“休芸芸”的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文刊于《晨报副刊》第306期(1924年12月22日),此后便不时有散文或诗作在《晨报副刊》发表。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梦狼》篇里有一句话“乃知其梦”。句中“其梦”的结构,有深入分析的必要。这句话的上下文是: 白翁,直隶人。长子甲,筮仕南服,二年无耗。适有瓜葛丁姓造谒,翁款之。丁索走无常。……从之去,入一城阙。……丁曳之出,曰:“公子衙署,去此不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