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在黄金时间段。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进行商业化运作呢?回答是肯定的!如何使纪录片走上商业化道路,我认为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纪录片的商业化和市场化问题,已经越来越为广大电视界同仁所关注。目前,我们国内的纪录片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发展形势。纪录片制作基本上都来源于国内的电视台。这种自产自用形式,已经很难适应纪录片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了。可以说,我们的电视台在纪录片的运作上忽视了  相似文献   

3.
张建宁 《视听界》2009,(5):102-102
当前国内纪录片的生产播出,仍然没有走出投入少、收视率低、播出时段差的低迷状态。纪录片收视率普遍很低;除了央视、上海台等专门的频道以外,纪录片的播出在各地电视台普遍被安排在晚间很晚的时段,或者仅在白天播出;各地电视台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员很少或没有。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电视台在商业运作中越来越成熟,电视台与商家成了密切合作的伙伴,双方相互付出,各取所需,缺一不可。但是商业运作的残酷性,不可避免地对双方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电视台为商家提供服务的操作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正1984年,就在常熟电视台获批成立的同一年,常熟台自己创作了一部电视片《请来常熟喝杯茶》,从此,常熟台开始了对纪录片创作持之以恒的探索。至今,常熟台已有180多部纪录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纪录片送到江苏台及其他省、市电视台播出,每年还有20多部纪录片通过中国黄河电视台传送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出。凭借纪录片创作的实力,常熟台加入了江苏国际频道"长江国际电视联盟",受邀参加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常熟  相似文献   

7.
武英 《新闻窗》2015,(3):57-58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在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这样的西方成熟纪录片栏目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观众的眼球的时候,中国纪录片界心情复杂:纪录片对中国电视媒体的重要性逐渐被国内所认识,这应该是中国纪录片创作者难得的大好机会。实践证明,市场化道路是纪录片的唯一生存之道,也是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走市场道路,就必须从制作、运作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对现存的纪录片发展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吴喆 《记者摇篮》2013,(1):20-21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一段经典纪录片的黄金期。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在电视台的节目播出表上看到纪录片,尤其是经典纪录片的名字。经典纪录片不吃香了!这是为什么?经典纪录片为什么渐行渐远?纪录片的瓦解今天,除了专业的纪录片频道,经典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已经难寻踪迹,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流媒体培育经典纪录片的大环境不存在了。曾几何时,电视剧、电视文学、纪录片被视作衡量一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内容,通过电视摄影的手法,将事情经过完整地记录,并经由后期电子设备的处理,最终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纪录片始终强调真实性、有效性、启发性等特点,因此具有自身的特征与独特的拍摄手段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专项访谈和文献综述,将香港的纪录片分成三个生产的层次,即电视台、商业化或准商业化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基层的纪录片工作者.纪录片虽然一直不在香港文化和媒体中占多数,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香港的纪录片无论在制作的深度、选题的广度,以及社会的参与度上,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本文认为,香港电台的公共电视制度,为"铿锵集"这样的纪录片栏目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整个社会的多元民主趋势,是民间纪录片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是新时期在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契机,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纪录片的成熟发展而言,我国纪录片的探索进程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迷茫的地方。文章以《第三极》纪录片为案例,分析此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叙述方式,技术标准和商业运作策略,希望后期的纪录片可以参照,由此在我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2.
国内电视纪录片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探索和发展, 眼下已成为衡量电视台和独立制片人采编实力的标尺。《姐妹》、《房东蒋先生》等一些突破传统专题片“教化”模式, 把触角伸向平民层,以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纪录片在各家电视台的竞相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从而使纪录片一跃成了电视领域中一方极具个性品位的天地。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呈现出包装的整体性和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编译纪录片最起码的要求是让中国观众能看懂。而实际上,如果要求仅止于此,那成品将可能会惨不忍睹。因此.编译纪录片的工作应当远不止于此。由于国外纪录片在我们的屏幕上播出的窗口一般是一个固定时间段,或者是一个栏目,因此纪录片在栏目的编辑手中首先只是一部素材,它必须在播出时达到我们播出窗口或栏目的要求和需要,并被加以这个时间段或这个栏目的包装。也就是说,在播出前要经过编辑的手使之符合我们的电视所要求的播出口径和水准。  相似文献   

14.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电视商业化和庸俗化的表现和成因 电视创造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因为电视台的运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具  相似文献   

16.
藤田贵久  李在荣  吴文汐 《传媒》2023,(9):22-23+25
<正>民营电视台与公共电视台共同构成日本二元制广播电视体制,在数量方面,民营电视台远超公共电视台。民营电视台追求广告收入和收视率,导致对纪录片的制作与排播相对较少。朝日放送是日本最早成立的民营电视台之一,自开播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纪录片制作,其《电视纪实》栏目是日本民营电视领域仅有的两档面向全国播出的纪录片栏目之一,朝日放送在纪录片制作和栏目运营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 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它的第一个高峰业已完成,其标志是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人,使一批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得以出现和运作,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引人瞩目的纪录片现象;然而自 1995年、 1996年以来,这一发展从高峰走入低谷,当年的火爆局面似乎好景不再,收视率也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甚至中国电视界本身的一种转变。   在当今的中国,每天的电视屏幕已经很热闹了,滚动播出的新闻、不同时间档的电视连续剧、花团锦簇的综艺节目、游戏节目……我们还需…  相似文献   

18.
在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受欧美商业化纪录片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纪录片创作发生重要转向。我国纪录片不再专注于精英化纪录片创作,转而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大量制作面向大众的纪录片作品,创作手法上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娱乐化,尝试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高技术电视手段提高观赏性。这一转向给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黄河电视台《黄河通讯》报道:2000年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网)外宣专栏节目在美国斯科拉电视网共播出3115部专题片和纪录片,总长度652小时(注:各台(网)站平均播出数为100.48部,平均长度为21.03小时)。而绍兴电视台的《中国绍兴》栏目播片数为155部,长度22.43小时,均超过了各台(网)在美播出的平均数及长度。这样好的实绩在全国地市级电视台中仅此绍兴电视台一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后,印度尼西亚的电视事业出现了两次商业化的发展高潮,即1987年到1995年和2000年到2002年。商业电视台的出现将印尼电视事业带入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媒体集团竞争加剧,兼并和收购成为常态。本文将立足印尼商业电视台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其产业化的趋势和特点,并就中国电视节目如何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打开印尼市场、开展国际传播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