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剧作家魏明伦自幼酷爱读书 ,对于读书有独特的心得。他认为读书要有韧性、记性和悟性。有韧性没记性 ,书是死书 ;悟性至关重要 ,一举则满盘皆活。然而单有悟性而没有记性 ,就等于没有库存 ,犹如“皮包公司” ;没韧性则建不成大仓 ,好似“短途小贩”。倘若“三性”俱全 ,那么才能称为“知识富翁”。魏明伦的“三性”理论颇有道理。读书而没有韧性 ,不可能把书读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曝十寒 ,读书做学问尤其要有锲而不舍的韧性。我国著名散文家秦牧 ,有一次在谈到读书需要韧性时 ,深有体会地说 :“保持毅力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得和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名言连连看     
正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  相似文献   

3.
“记性、韧性、悟性”这六个字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李成良赠给我的,这是他20年来治学经验的总结,我也一直视若珍宝,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我想,如果我的考试成绩突出有什么秘诀的话,这六个字就是了。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这“六字真言”尤其有价值。1. 记性大家都反对死记硬背,这是对的。仅仅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光靠一点背死书的功夫也肯定没戏。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活,要能读出书里边和书背后的道理。可惜有时候我们“矫枉”太“过正”了,就会出现问题。我知道很多中学生压根儿就不去背书,要背的话也就背背数理化公式和英文单词,…  相似文献   

4.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  相似文献   

5.
明末理学家陆桴亭先生说:“凡人之记性,有悟性;自15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忆,少悟性;15岁后,知识既开,物欲已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所当读书,皆当15岁前,使之熟读。”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人的记忆力自0岁至3岁逐渐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发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学教授李成良赠给他的学生六个字“记性,韧性,悟性”,这是他二十多年治学经验的总结,被学生奉为座右铭。我认为在语文学习中,这“六字真言”很有价值,而对我们民兴学校的学生来说,前两个就更为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反对死记硬背,这是对的,仅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光靠一点背死书的功夫也肯定不行。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活,要能读出书里边和书背后的道理,可惜有时候我们“矫枉”太“过正”了,就出现了问题。有些中学生压根儿就不去背书,很多绝妙的美文及优秀的唐诗宋词,他一点都不知道,这怎么行呢?脑子里缺乏足够的积累,一提笔写文章…  相似文献   

7.
读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无论是《谈艺录》《管锥编》,还是《宋诗选注》,都会有一种河伯见了大海时的感觉:“望洋兴叹”!以《谈艺录》论,他在书中援引的中外文学资料就达1100多种,其中历代各家诗话达130种,可以说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无一漏网;而《管锥编》就更是浩无边际了,共征引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作家与学者在千人之上,作品达1800多种。钱先生曾对李慎之先生说;我这辈子对西方的大经大典算是基本上读遍了! 因为钱先生读书如此之多。又对所读之书记得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任意援引细加批评的程度,关于他记忆好的神话也就滔滔不绝。有人讲钱先生寓所里根本就没有书,钱先生读书根本不用记笔记——书中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还有人讲钱先生有“照相机”一般的记性,看过的书  相似文献   

8.
读书感悟录     
读书兴趣之由来我进学校读书,恰在共和国诞生的那年。自此与书籍结缘,尔来半个世纪矣!“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随着年岁的增大,读书的兴趣愈来愈烈。大有前人“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的旷达情怀,极易沉入“或当食忘匙箸、或对客不听其语”(郑燮:《板桥自叙》)的痴迷境界。倘若道出我读书成癖的个中堂奥来,似乎不外下述者三:一、别人的热心鼓励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由于孩提时代记忆过人的缘故,不消3天,就把它从头至尾背完了。然后读《大学》、《中庸》、…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治学     
一生大半时间在与书本打交道,或读书,或教书,或写书,——当然,主要是读书。《江苏高教》杂志社要我谈点有关“治学”方面的体会,自己的学问尚没“治”好,不敢妄谈,但书倒是读了几十年,就谈谈读书吧。多读与善读。书要多读,此乃老生之常谈。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特别如果“书中已无黄金屋”,要做到这一点更属不易。要多读书,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坐得了冷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读书,每个人会有自己的见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陶渊明说读书“不求其解”,也有人说读书贵在“涵泳”。王蒙则认为每一个人要掌握自己读书与人生阅历最佳的平衡点。王蒙主张,有两种人不必读书,一种是天才,一种是白痴。天才理当著书立说供人学舌,没时间也没必要读他人著作;至于白痴,书读得再多也白搭;只有中常之人才是读书种子。其实,此辈也可能因读书贪多嚼不烂适得其反。古今为读书所误者岂止孔乙己一人?书读多了,不免眼高手低,自废武功;各书生自立门户互不买账,不读或许明白,越读越糊涂的并不稀罕;书虫大多苛求,感觉幸…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期我们为大家选编了两篇谈读书的文章。《读书有秘诀吗》给读书茫然者指点迷津,告诉我们一些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断想》则引领朋友们进入一种读书的境界,让我们“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12.
读书是自然的事情,之所以有人觉得厌倦而不去读,大概是还没有领略读书的妙处。其实读书读到深处,会有一些境界生出来。这样的境界美哉,入了这样的境界想离开断然是舍不得的。有时候这样的境界很难用言语表述,所谓“意会”大概就是如此。一直想要捕捉那种感觉,久觅未果。一个雨夜忽然停电,只好点亮烛火,迎着摇曳不定的烛光,细细品味《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中深邃的文字,渐渐地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明亮起来了,我慌忙拿起笔在一张报纸的空白处写下一些文字,算是一个记录:读书是有境界的,本人以为读书的境界与循江溯源颇为相似,不妨以此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素以“读书大国”和“诗歌王国”著称于世。按照信息交合的创造原理 ,把古今以“读书”为主题的诗歌选辑成册 ,贯彻精选、精注、精评的原则 ,阐发其读书的诗情和诗歌的读理 ,不啻为汉文阅读学研究的新课题。纵观几千年的诗集和诗话 ,着眼“读书诗”的专集和专论 ,几乎从未有过。本书所选的“读书诗”,涵盖各类诗体 :骚体 ,如鲁迅的《祭书神文》;乐府 ,如林纾的《闽中新乐府》;歌行体 ,如蒋湘南的《反行路难》;三言诗 ,如徐渭的《四时读书乐》;四言诗 ,如李贽的《焚书·读书乐并引》;五言诗 ,有五言古诗、如陶潜的《读山海经》,五言绝句…  相似文献   

14.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 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94年起 ,笔者参加了人教社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的试教工作。多年的试教实验 ,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古人把学生在校学习称为“读书”实在是极有深意的———学习 ,尤其是学语文 ,须在“读”字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 ,须以“读”为本。(一 )早在 30年代初期 ,叶圣陶先生就指出 ,“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古往今来 ,人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的体会的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 ,都是强调“读”对于听、说、…  相似文献   

16.
董旭午 《教书育人》2014,(11):79-79
董老师,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纠结着,都有几个月了,就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这个问题搞得我越来越郁闷,这几天我甚至都不想继续上学了。我们现在读《优秀作文选》,就是为了模仿人家写作文得高分,有的同学干脆就去抄袭;我们读《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也就是为了摘抄一些写作素材,而真到了写作文时还大多用不上;我们读《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时的那几道文学名著题,结果常常是背了不少,考试时就考那么一点点。总之,我们现在不管读点什么书,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你常说“读书是有大用的”,难道读书就是为了这样用吗?董老师,我真的很想不通啊!我常想:如果读书就仅仅为了这样用,我宁可不再读书了。董老师,真的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个令我心服的答案。你能帮我摆脱这郁闷吗。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日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日默读或阅读。  相似文献   

18.
翻看《谷园春草》,一个标题吸引了我的眼球——《今天,我没读书》,于是便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原来,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没有时间读书,却因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生活中增长了知识,得到了许多乐趣,对此我颇有同感。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爱学习的人都喜欢读书。关于读书,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当然是一种很极端的说法了。我们确实不能“天天捧着古人的糟粕作书虫”,那样读书,只能叫瞎读。建议大家多看看生活这本书,从生活这本书中你真的可以学到很多。我以前算术很差,常常要在草稿纸上写半天才能算出来,还经…  相似文献   

19.
读“书”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读那生活中的“书”,去读那人生的“书”。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读书中,你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而担心,会为《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最终悲剧而流下眼泪,尽管你一再提醒自己那只是小说,并不真实;你也许会为《绿野仙踪》里主人公多萝茨结识新朋友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并结束流浪生活而感到高兴,并发誓要与他们结为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品味”。教学实践中,应以“快乐读书吧”为主线,构建整本书阅读体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万个为什么》是四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