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2.
有一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记者采访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就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采访的过程,其实也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过程。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纯的主动——被动关系,不仅记者在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同时也在挑选记者,也就是说采访对象往往根据记者的一言一行以及所提问题的质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 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互相感应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论,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是积极的、双向性的。即记者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新闻事实,同时,采访对象也需要向记者倾诉困惑、反映情况和宣扬主张。 不可否认,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感应,有积极的、符合意愿的;也有消极的、不符合意愿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作过一次采访对象意  相似文献   

5.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当然,在一种特定的调查现场采访,这种方式是需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不仅要学会…  相似文献   

6.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7.
赵金君 《视听界》2004,(5):66-66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记者穿着沙滩裤采访外事活动,撑把太阳伞采访烈日下操练的士兵,西装革履采访田头农民,穿着连衣裙采访脚手架上的建筑工人,等等,衣着打扮既与采访的现场不相协调,也使被采访的对象感到别扭。人的仪表实际上也是双方交往的一种语言,记者的得体仪表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的采访气氛,拉近被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打开采访通道,使采访对象迅速进入采访情境,便于记者从宏观到微观主动地控制采访全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记者感受环境、体验生活,增强新闻报道可读性和深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鲁慧 《新闻世界》2011,(4):72-73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笔者对创造性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记者才能在新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李际 《军事记者》2009,(5):44-45
采访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一项基本功。由于采访对象不同,采访的具体任务不同,每个记者的素养、水平、习惯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采访方式也各不相同。而点面结合的采访方法,应该是任何记者在采访中都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原因很简单: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采访当然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为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要与被采访对象由开始的彼此无关,到逐渐引起对方的关注,直至产生情感…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新闻记者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向采访对象收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交流情感、挖掘内心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记者必须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2.
王波 《记者摇篮》2012,(11):17-18
倾听与观察是记者进入实际采访中需要运用的两项最为重要的专业技能,这两项技能直接关系到采访的质量。一、采访中的倾听采访的过程在很多场合下都是记者提问、采访对象回答的过程。因此,记者应该是一个耐心的同时也是善于思考的倾听者。新闻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从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记者职业发展中的主要技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采访也是一门艺术,一门说话的艺术。记者采访的过程是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的体现。要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就要灵活运用一些采访技巧进行交谈,采访技能的合理使用,能够使记者的采访更加轻松。只有熟练地掌握采访技巧,才可以在采访中准确抓住需要的信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就记者采访中的交流沟通策略进行分析,完善记者在采访中对技巧的运用,保证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记者镜前采访的“潜在形象”湖北三峡电视台张建红镜前采访,也称屏幕前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现场采访(包括现场播报)。“电视屏幕把记者的镜前采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同时也把记者的采访能力、新闻业务水平一览无余地呈...  相似文献   

15.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16.
采访,搜集寻访的意思.涉及到记者、受访者及双方之间的沟通三大方面.本质上,采访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双方互动,目的是为了完成记者既定采访目标. 记者在整个采访活动中是一个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以及同被采访者交流时获得具有新闻价值信息的行为主体.记者的采访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受访者是千差万别的,而记者本身也是个性各异.  相似文献   

17.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活动是记者以主观来认识客观,从而采集新闻事实、了解新闻真相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因此,在整个新闻采访的构成要素中,记者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整个采访活动的发起者,也是采访过程和采访节奏,直至最后传播质量的把握者。在新闻采访中,由于交谈双方的文化素质、生活背景、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记者必须善于换位思考,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采访中除了记者本身具备的社会阅历、政治、文化水平和写作水平外,思维方式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运用的有下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