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爱情诗。情,是诗歌的生命。《长恨歌》继承了中国诗歌文化“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创作传统,富有一种悲剧的诗情意识和对爱情更深沉、更深邃的情感追怆。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了上海弄堂女儿——王琦瑶的一生。王琦瑶的一生固然和历史的沧桑变化有关,但作为历史的个体又体现了上海文化土壤独有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她身上所体现的日常生活的精细与务实,对政治态度的淡漠与刻意回避,处世观的精明却有分寸,以及爱情观的功利,体现了上世纪40至80年代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精神风貌。《长恨歌》写一个女人命运的同时,也完成了作家对一段特殊的上海历史的阐释,因而触及城市生活的本原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爱情悲剧上的描写,在关于爱情的方面描写较多,表达"爱情"主题;陈鸿兼及史官和文人双重身份,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爱情交织"的双主题。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织。这种差异和交织的原因在于陈鸿、白居易二人身份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与写作目的和文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叙事学理论对白居易《长恨歌》进行叙事学分析,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长恨歌》叙事语言的有机构成,通过“隐喻”“转喻”的符号理论具体阐释;分析《长恨歌》象征对叙事的推动;从故事角度把握《长恨歌》的故事线索,分析它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相似文献   

6.
王琦瑶的悲剧蕴含了作者对宿命与命运关系的思考。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王琦瑶人生悲剧的预兆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旨在向读者暗示王琦瑶的命运早已被宿命决定。王琦瑶的悲剧折射了作者对当代上海都市怀旧文化的批判。为此,小说有意安排了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爱情悲剧以及死于非命的情节。  相似文献   

7.
戴玮 《文教资料》2014,(6):9-10,13
《长恨歌》作为由杰出的女性作家王安忆创作的一部着力描写女性人生历程的经典著作。女主角王琦瑶与几位女性之间的情谊作为感情线的副线在作品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王琦瑶在不同年龄、不同时代背景下,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女性的交往呈现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情节结构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长恨歌》的情节结构表明,李、杨身为帝、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如同常人一样的爱情。这首长诗既有对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又有对他们不能善终的爱情悲剧的浩叹。  相似文献   

9.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主题的多元化不断被后人加以阐释,有人认为其主题是讽喻,有人认为是爱情,还有人持折中看法……通过分析文本探析其主题类型,本文持爱情说。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长恨歌》实现了对上海的独特寻找。在文化景观上,精彩描绘了弄堂、闺阁、爱丽丝和平安里;在文化风俗上,着意表现了流言、小姊妹情谊和派推;在文化性格上,深刻发掘了上海人的"三小姐"品格、日常主义精神和孤独飘零心态。总之,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上海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历史书写风起云涌。《长恨歌》表面上是一个很应时的作品,实际上它不是怀旧,其中蕴藉了王安忆的“日常”历史观:历史并不是仅由事件构成的,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构成了历史的底子。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忍的市民精神之美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生活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式微的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主人公王琦瑶坎坷的一生,她一生中与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这几个男人有过情愫。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王琦瑶的爱情,并将王琦瑶这一生当中经历的爱情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物质式爱情、精神式爱情、缺失式爱情、旧物式爱情。通过对王琦瑶的这几段爱情进行深入阐释,可以看出正确的爱情观应为:爱情双方需要两情相悦、相互付出与接受,明确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应尽的义务,为对方着想。正确的爱情观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元白研究中,对待男女之情的态度一直是争论颇大的问题,有人认为白氏深情而元氏薄情,有人认为元氏同样一往情深.本通过对元白婚恋及《长恨歌》、《莺莺传》等作品的分析,认为元白都经历了一个由追求自由爱情到逃避自由爱情的转变过程,不同的只是完成转变时间的早与迟,从而澄清了以前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陈鸿不认可李杨恋情,尤不认同《长恨歌》的赞美,写《长恨歌传》以纠正白诗之思想过失,引导读者摆脱情的羁绊,用政治眼光解读诗的内容。《长恨歌传》是改写诗歌内容,有文本、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长恨歌》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其思想价值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们的现有评价。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日常生活叙事的一系列描写,塑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女性--王琦瑶.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相似文献   

17.
构筑完美的爱情悲剧——从结构角度分析《长恨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长恨歌》成功的原因,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适合传唱,易于打动人心,即“其事本易传”说;二是其语言通俗流畅,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即“语言通俗”说。笔者则认为《长恨歌》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本文从诗歌结构入手,分析了作者白居易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出发所精心构筑的这出完美的爱情悲剧,探索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关于《长恨歌》成功的原因,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适合传唱,易于打动人心,即“其事本易传”说;二是其语言通俗流畅,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即“语言通俗”说。笔者则认为《长恨歌》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本文从诗歌结构入手,分析了作者自居易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出发所精心构筑的这出完美的爱情悲剧,探索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生动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诗作运用"空镜头"的表现手法,深刻并且全面塑造了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文章就诗歌中的"空镜头"进行深刻细致的剖析,从而为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提供方便,并为更多古诗词的空镜头角度研读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艺术魅力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的角度看,《长恨歌》包融了爱情题材发展史上的“色”与“情”,融汇了中唐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白居易是从感性而非理性、从人性而非神性出发,赋予李、杨以人的特性和思考。出现在《长恨歌》中的李、杨跳出了传统爱情描写的窠白,体现出了极大的反传统性。从审美效果看,《长恨歌》作为悲剧范式,它指向多维的命运,并以泛悲剧的形式照见了所有不幸者的灵魂。所以,它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辐射性和令欣赏群体反省、共鸣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