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影艺术的发展已过百年,作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像不仅能真实地再现自然景观,而且可以打造奇观的景象。随着当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奇观电影蒸蒸日上,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喜爱而占据了电影票房的相当份额,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走向。在奇观电影场景中最具奇观影像特色的是关于战争的奇观场景,因此,通过对奇观战争场景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奇观影像对于电影本质与当代审美的重要意义,对此,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电影艺术的发展已过百年,作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像不仅能真实地再现自然景观,而且可以打造奇观的景象。随着当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使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奇观电影蒸蒸日上,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喜爱而占据了电影票房的相当份额,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走向。在奇观电影场景中最具奇观影像特色的是关于战争的奇观场景,因此,通过对奇观战争场景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奇观影像对于电影本质与当代审美的重要意义,对此,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莉 《文教资料》2009,(11):54-56
电影诞生之初,就被当作奇观而为世人争相观睹.作为艺术的电影,不仅能再现现实,更能呈现奇观.本文旨在从电影本体论的角度审视电影的奇观本性,分析电影奇观的构成,揭示出当代华语电影存在着对电影奇观的误读,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通过对电影奇观的梳理,全面地认识电影奇观,对研究当代奇观电影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少数民族电影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近二十年来学界从思想主题、影像风格与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导演、地域拍摄风格、少数民族电影与人类学关系、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路向等角度对少数民族电影展开了宏观、微观、综观研究。对"少数民族电影"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爬梳、对成果进行评价、对发展走向进行探讨,有利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电影“奇观化”首先得益于消费文化语境的孕育。消费文化的兴起使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无疑引领了这场视觉快感的革命。电影奇观化的转变,使电影挣脱话语形态的脚镣,开始向着电影本体论回归。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电影的奇观化,技术在给电影制作创造便利的同时,要谨防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灵蕴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强调艺术独立的现代主义思潮导致影视作品往往以"变形"的影像反思生活。我们或是在抽象的视听语言中茫然,或是以仰视的角度被意识形态灌输;那么在以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方式消弭崇高、推崇世俗的后现代,电影作品则以表现形式上的"类型杂糅"与表达主题的"家园情怀"与之应和。尽管中国的文化历程并非如西方般明晰,基本呈现出三种文化混合存在的状态,但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在于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接轨中,同样也呈现出这两种特点。  相似文献   

7.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亲情被地震灾难的暴力撕裂又在地震中弥合的悲剧,其潜文本是对儒家伦理合法性的叩问。冯小刚在主流意识形态、灾难叙事、影像奇观中寻找到了平衡点,扬长避短,弱化灾难场景的时长和震惊、恐惧的镜头,影像表达聚焦在伦理化、情感化的故事上,博得了亿万观众的认同,实现了他在悲剧电影探索道路上的跨越。《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不属于美学形式上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对儒家伦理文化秘密勘破的基础上的成功,整个影片始终回荡着基于血缘家庭的亲情和冲突。正是这一亲情破裂又重新愈合的叙事构架完成了自然灾难的悲剧和文化观念导致的悲剧的无间的融合和互动,也契合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经验、文化期待、情感期待、审美期待,从而获得了"爆炸性"的反响和触及灵魂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沈慧 《文教资料》2010,(33):78-8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的后现代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香港的武侠片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形成了与传统武侠片差异甚大的“新武侠电影”。这些影片颠覆了传统侠士形象,将影片中的暴力影像美化、奇观化,并呈现出游戏历史、消费历史的特征,可以说.香港新武侠电影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9.
小林正树被称为"日本影坛四骑士"之一,其电影中有大量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展示,最明显的是对武士制度及近代日本极权制度的反思批判,对民族元素的使用,对日本民间传说的展示。他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并非浮于表面的"奇观化叙事",而是采用仪式化构图和推镜头的运用,用电影语言来建构寓言化的叙事,他对个体命运的悲悯是建立在对更大的制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电影《白鹿原》游走于雅俗之间,改造了原作的叙事主线,使其叙事含混、破碎;试图以轻盈的画面表述复杂故事,定位不甚清晰;以影像奇观取代厚重思想,原作的精神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11.
1.影像是电影的基本构成形态,这是一个最简单却又是最复杂的命题,简单在于影像映出的形式令人一目了然,复杂则在于要解释清楚何谓影像及其美学价值、文化意义等都是困难的.诸如影像产生的心理依据,影像在电影中怎样构成社会形态、影像观念、影像文化等命题都是解开影像之谜的关键.如此,必须先从生理——心理角度绘出影像与视知觉的一般关系,然后才能绘出影像多姿多彩的"社会——美——文化"的面影.  相似文献   

12.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它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张氏电影的一贯特征。文章主要分析其煽情策略和奇观制造,揭示在一些煽情桥段和奇观场面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及话语立场;并通过它与张艺谋此前影片的关联,从整体上对张氏电影进行审慎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化与商品界限的消失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张艺谋勇敢地扛起了商业电影大片的旗帜。但同时,张艺谋电影片面地强调声画层面、故事叙述和情节编排层面上的奇观,忽略了视听奇观背后的意义建构,没有很好地处理“真实”与“奇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奇观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特技效果”所带来的视听冲击的狭义范围内,而应充分重视奇观广义的含义,即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异于常理的结构建构、推新出奇的叙事技巧等,这些本身也是奇观.这样即可以避免奇观影像对叙事的暴政,同时也更能够充分发挥奇观所具有的强大魅力,把电影的造梦功能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5.
视觉时代,奇观电影已成为电影的另一种审美范式。但它是否将同样具有奇观电视(自然纪录片)纳入这一审美视域,自然纪录片奇观性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照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影像负载文化,表达文化话语。导演对影像总有着高度的敏感和自觉。《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导演中岛哲用童话手法拍摄,融入了哲学元素,使整部电影充满色彩缤纷的画面和丰富的音乐,后期处理添加的特技营造出更强的视觉艺术效果。从构图、光线、角色设置三个角度深入解析《松子》的话语表达艺术。  相似文献   

17.
论奇观电影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电影样式——奇观电影出现了。奇观电影的出现主要来自两个转变,即传统印刷媒介向现代电子媒介的转变和传统叙事电影向现代奇观电影观念的转变。总体说来,当代奇观电影主要有三种类型: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景奇观。奇观电影一方面给消费时代的受众群体以极大的视觉满足,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传统电影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中心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强,作为文化交流一部分的英文电影被大量引入中国电影市场,英文电影的翻译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译者要兼顾电影的本来意思和其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文章从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指出电影对文化的贡献和影片名中承载的文化因素,从而得出受文化因素影响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翻译电影片名。  相似文献   

19.
刘恒 《天中学刊》2014,(4):108-110
陈凯歌电影有着多元化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其中运用戏剧影像参与影片叙事是其电影的独特之处。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在展示人物生活时代的戏剧文化、给电影涂抹上浓重的戏剧意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凯歌在其电影中建立起了一套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戏剧影像,以此来完成电影叙事并传播和阐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显示了华语电影民族化生存的意义和可能。  相似文献   

20.
刘芳 《文教资料》2011,(36):144-145
在世界电影百年发展史中.电影技术历经1928年无声到有声,1935年黑白到彩色的两次变革。而当下,我们有幸亲历电影从“胶片平面”到“数字立体”的真正变革,世界电影正式进入“新3D时代”。本文通过综述立体电影的发展历史来辨析“新3D电影”的时新性。进而从技术、题材、影像奇观和观影心理方面对新数字立体电影在发展中呈现的关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旨在给予中国数字3D电影未来发展中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