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锋 《现代语文》2010,(9):142-143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论》有这样的话语“只有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印度伟人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教育家们的话都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培养人。这与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伏羲、西王母同属“西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羲是三皇之首;西王母为女仙之宗,经研究揭示:伏羲、西王母同属“西膜”。西膜乃是母系制时代生活于甘、青一带的羌戎虎氏族部落的酋长兼祭司,其原形皆为虎图腾;彝族是远古羌戎的遗裔,彝族“西摩”(女首领)或“西膜罗”(虎女巫)当是伏羲、西王母原形的再现,在历时性的演变中,伏羲、西王母同构为中华民族的总先妣。  相似文献   

3.
“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与“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的完美契合,使陶渊明与当时的魏晋文人迥然有异。“爱丘山”的性格,与世俗相违,却与“自然之道”相契。山川田园之美与诗人的心灵交通,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将田园生活带进诗中,开拓了全新表现领域,丰富了文学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4.
“调侃”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富含哲理的褒义词。“自、鼻”系同一个字,“自”是“鼻”的初文;“皇”是王之始者;秦始皇因“辠”与“皇”形似而改“辠”为罪字,系“改字之始”。  相似文献   

5.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7.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8.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1 考察“常人之境”不是本文的任务,让我们先从诗人“所感之境”说起,什么是诗人所感之境?我认为,在客观景物或强烈感情的刺激下,诗人主观与外在客观猝然碰合的那  相似文献   

9.
屈赋直言“伯夷”者二,《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章句》引《史记·伯夷列传》释之,以为《橘颂》、《悲回风》中的“伯夷”乃“孤竹君之子”,“叔齐兄也”;洪《补》进而引韩愈“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之颂,以为“屈原独立不迁,宜与伯夷无异,乃自谓近于伯夷,而置以为像,尊贤之词也。”又,《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明]周拱辰《离骚草木史》以为“指夷齐事”,“言采薇而惊来女子之讥,遂弃薇而饿,白鹿又何以佑之,而荐之乳乎?”[清]毛奇龄《(天问)补注》复证之:  相似文献   

10.
《离骚》诗人第三次神游“指西海以为期”,这西海应是日落之海。但是飞向西极途中诗人却突然看到东升的辉煌烜赫的朝阳,“陟升皇之赫戏兮”,希望像追日并入日的夸父那样飞到太阳里去——有人说这是“太阳诗人”向往复归于图腾。如果西海近在甘青新疆一带,薄暮时决不会有赫戏之升皇(朝阳)的;巴里坤湖、罗布泊与博斯腾湖也不“雄大”得够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诗歌发达的国家 ,自先秦至今 ,朝朝代代 ,诗歌的创作与欣赏 ,从未间断过 ,总是紧跟时代的步伐 ,附带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要真正享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疏通字义、句意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不光是诗歌 ,任何文学作品 ,首要是读懂其意义。只是因为诗歌由于创作时受韵律、平仄、字数等限制 ,有的用词古僻、修辞方式特殊 ,古今词义差别大些 ,理解起来更难些。要弄懂这些 ,首先要借助工具书疏通字义。屈原的《橘颂》 ,开头一句“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中的“后”是后土 ,是对地的尊称 ;“皇”是皇…  相似文献   

12.
在一般古汉语教科书和文言虚词专著中,都把“有”字出现在名词前,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这种观点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有人在探讨国号前附加的“有”、“大”、“皇”诸字意思时,就能断言:“‘大’字为一美称,表示‘广大’、‘伟大’,多为本朝人的称谓。‘皇’也是‘大’的意思。”而“‘有’字井无什么实际内容,只是用在名词前的语首助词,一般是后来加上去的”。“有”字有无实义,学术界曾有探索。秦建明、张懋镕二同志最近撰文,又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13.
一、课文悟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  相似文献   

14.
《橘颂》是屈原作品中唯一以“颂”体创作的作品,从作品中描绘的橘生长特点看,其所描绘的橘树应该是长满成熟的橘子。该篇的创作时间为秋冬之际,而不是屈原投江的五月,《橘颂》并非屈原的绝命辞;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看,屈原创作《橘颂》时应该是直面橘树,而不是眼前没有橘树地想象,《橘颂》是“物感说”的典范之作;从作品暗示的时代环境看,《橘颂》的创作期约在楚怀王三十年武关之会至顷襄王三年再放江南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99年至前297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一、课文悟读《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无助的思念之情。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唧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白马篇》年少爱追梦。《白马篇》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考察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历史上的政治语言——“可汗”“可敦”的词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笔者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认为“可汗”“可敦”各由“可和汗”“可和敦”组成的偏正结构词组。经过搜检发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可汗”“可敦”来源于突厥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在蒙古语族语言中也似乎已经很难寻觅其历史踪迹,而在阿尔泰语系的重要成员——朝鲜语中至今保留着其本义,即“可”“汗”“敦”三个音节的基本字义,分别为汉语的“大”“天”“地”之义。各词词义又深度契合北齐魏收所撰《魏书》所记乌洛侯国界内石室之壁祝文所刊“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之描述。  相似文献   

17.
唐君毅对佛教华严宗情有独钟,其原因有三:第一,华严宗“性起”之说与唐君毅“道德自我”有契合之处;第二,华严宗和唐君毅“心灵九境”的哲学构建,在圆融旨趣与融合方法上有共同之处,在立教以祛除疑迷之道上,唐君毅依然采取的是华严宗的方法;第三,华严宗“华藏世界”与唐君毅一生的志业理想亦有相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诗歌精神,王家新有诸多的阐释。“诗歌永远有它的标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见而又确凿无误的尺度,在秘密地激励和提升着一个诗人”,“诗人所有的写作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对这些标准的确立,诗的力量就来自这种肯定”,“诗人是一种语言和精神的存在。在我心目中的‘诗人’是那种具有杰出的诗性语言能力而又以其精神的存在唤起和激励我们的灵魂的人”,“诗歌终归是精神的领域,因此只能是一种心灵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第十课《留得秋橘春天采》后的《思考和练习·四》刊登了一篇没有署名的短文──《橘与橘中戏》,结尾段道: “《玄怪录》说,有户人家种的橘树,一次,结了两个特别大的橘子,剖开一看,原来它们中有两位老者在下棋,这是下棋又名‘橘中戏’的由来。” 不由一个激灵,初学下棋时,曾向同事借过本棋谱《橘中秘》看,学到不少东西。但棋谱为何叫“橘中秘”却不甚了了,不意今日在此得之。于是有了这么个构想:上此课,导入语为“我曾经看过一本象棋谱,名叫《橘中秘》,受益匪浅。那么,此书为什么叫‘橘中秘’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学习的这篇…  相似文献   

20.
《三峡之秋》是一篇颇具神韵的写景散文,作家方纪以其奔放、流畅的笔调,描绘了长江三峡迷人的秋色。朗读这篇文章应把握住热烈而又深沉的基调。下面分段谈谈朗读要点。第一自然段选取橘柚树来总写长江三峡的秋天来临。第一句“三峡已经是秋天了”点出了文题,“三峡”和“秋天”要重读予以强调。“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橘柚树”是本段描写的重点,也应重读。“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