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有影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1935年,在赤峰红山脚下发现了它的第一处遗迹,1954年,由著名的考古学家尹达正式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红山文化研究的历程和涉及的领域是:(1)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确认;(2)红山文化的源流、性质特征和分布;(3)红山文化的分期与类型;(4)红山文化的玉器;(5)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研究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深入,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学术分歧。但学术界尚能在一些关键点上达成共识,即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的一支极富生命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的文化,而孕育红山文化的辽河流域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是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朝阳市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学术界认识到,红山文化在见证中华五千年国家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1935年红山后遗址正式发掘算起直到2015年,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始于清末,终于1949年。这个阶段为红山文化的发现探索期。第二阶段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约终于20世纪70年代末。此间是红山文化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获得正式命名及其文化谱系编年得以初步确立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第三阶段。此间是红山文化研究被正式纳入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研究课题的时期。如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中国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进入初级国家文明阶段、红山文化代表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观点,遂渐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晚期达到鼎盛的积石冢,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消失,红山文化的消亡和辽东地区积石冢的兴起和发展存在着时间上的契合,这是一种考古学文化意义的迁徙,就目前的发现看,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布以大凌河上游一带最为集中,地理位置偏于辽西地区的东南部,在时间上又有承接可能。  相似文献   

5.
西汉立国多继承秦朝的制度,园陵寝庙礼制,如徙守陵园、追封与改葬、庙制改革、谒祠宗庙、冲消庙灾、雀集庙寝、赐臣冢茔、违制处罚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这些规定,形成了西汉丧葬礼俗的规范,也成为了解认识西汉社会制度、礼俗民情的一面窗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牛河梁积石冢、阜新胡头沟墓地、白音长汗墓地三个典型的红山文化墓地为例,根据其墓葬形式和随葬品的特征,探讨红山文化墓葬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从而分析了红山文化具有文明社会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论证了东北是玉文化的发祥地,分析了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深邃的文化内涵.指出红山文化大量玉器的出土说明红山文化时代,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已经完成;红山玉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印证了玉兵时代的说法;红山文化和龙文化的发端紧密相关;红山文化玉器的多样化说明原始宗教崇拜的发端亦在东北;红山玉文化开中国礼制文化的先河.本文还研究了岫玉与玉文化的紧密联系,充分肯定岫玉对玉文化的贡献,岫玉对中华文明曙光的到来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相似文献   

8.
红山文化积石冢是为当时社会少数上层人物设祀的产物。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考古发掘材料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是从家族内部开始的,而这种分化的最初起点,似乎不是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均,而是起源于为少数上层人物的设祀。红山文化积石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分布地点,客观上存在着的明显等级差别,意味着当时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分级现象已属常态。深入探索和解析隐含在这种差别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将是我们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孔尚任身为圣裔,熟悉儒家礼制,在《桃花扇》中也保留了一些儒家祭祀的场景。其中“老赞礼”这一角色就与儒家礼仪密切相关,而《哄丁》和《拜坛》两出则较为具体地展现了儒家馨祀文化中的“丁祭”与“忌日祭奠先帝”,由此,可以对其形成、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红山文化先民已具备了成熟的易学思想,牛河梁遗址庙、坛、冢的布局是按着伏羲先天八卦的卦位和太极曲线分布的。女神庙的位置和建筑形制印证了《周易·系辞》中关于帝的记载,从而说明了牛河梁女神像是五帝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始祖。  相似文献   

11.
“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故事在豫南家喻户晓,文章通过2012年实地考察与拍摄,从故事始末及相关的神话传说,与狗冢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论述了与该故事有密切关系的狗冢庙的艺术价值以及保护其原址的重要意义,并制定了保护措施,以突出其古老性与艺术性,力求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红山文化多姿多彩的玉器展示了人类文明发生模式中最富有华夏特色的一面,即先于丝绸之路而长期存在的远古玉石之路,是文明发生模式中最富有人情味的生存形态与生活方式。红山文化玉器凝聚了远古祖先“天人合一”的早期观念、“惟玉为礼”的原始信仰,以及“以玉比德”的审美视角、平衡生态的质朴生活与持续发展的精神风貌,是当时最重要的物质符号,进而成为最高的精神符号,无愧于我们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3.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红山文化玉器源远流长,集史前诸文化之大成,传玉文化血脉子当代,是早期人类理想寓体及神圣崇拜物,充分体现华夏民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示了炎黄子孙在文明进程中的物质成就与精神风貌,是促进中华文明演变的重要动力。红山文化玉器主旨在于探寻人类  相似文献   

15.
积石冢墓地是十六地点的主要遗存,位于遗址中心属于晚期积石冢的大墓(M4),随葬玉凤、斜口筒形器、玉镯、玉人、玉环、绿松石坠饰共8件。其中玉人、玉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玉雕人像高度写实,雕琢精细,是五千年中华老祖的再现,对研究当时的宗教祭祀活动、人的体质、形体特征意义重大。玉龙与玉凤同现于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龙凤文化的早期写证。  相似文献   

16.
书院自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机构,便开启官学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崇儒的视域下,为维护政统、彰显道统和赓续学统,书院又行走在“庙学化”的道路上,通过对官学中庙学礼制的因袭与创新,将祭祀空间与教学空间予以合理建构,呈现出“完全庙学化”和“不完全庙学化”两种相关联的教育形态,既为书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又促使书院努力践行“成圣成贤”教育目标及树牢书院人儒教文化信仰的神圣使命,所形成的书院庙学文化又深刻影响到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乡土史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红山文化及其高峰期的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其中重点掌握女神庙、祭坛、积石冢、女神  相似文献   

18.
“三礼”中的男尊女卑、父母高于子女的思想只是其社会伦理思想的一个方面,其实,“三礼”中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出对女性和子女的尊重,有时,“三礼”甚至把这种尊重上升到其伦理思想体系中相当高的高度。我们从这种被后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尊重中,可以窥见我们的先人——“三礼”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也可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三礼”及早期儒家礼制思想的片面看法或者误解。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著名考古学文化,其礼制思想与"巫"传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崇龙尚玉"习俗的肇始.而翁牛特旗作为"玉龙"的出土地,是进行红山文化研究的重要地区,但目前整体开发程度较低,潜力巨大.本文将结合区位与文化,把翁牛特旗定位为"中国红山文化旅游重点示范区",通过数据统计确定板块与线路,使资源开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使红山文化旅游成为翁牛特旗旅游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0.
漫谈孔庙     
河边 《中国考试》2006,(5):56-59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是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也称“夫子庙”。由于很多地方同时建有奉祀关羽或其他历代名将的“武庙”,与此相对应,孔庙还称“文庙”。由于曲阜孔庙是“本庙”,所以很多时候说起孔庙,也特指曲阜孔庙。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提倡道德修养,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