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关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本质属性。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尊重人格、关照生活、丰富情感、激扬心志的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切实加强包括经济关怀、学业关怀、精神关怀等内在的整体的关怀,努力构建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有效机制,切实将人文关怀融入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贫困生资助价值的若干维度来看,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核心价值.在贫困生资助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切实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强调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对称;着力制度创新,保持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动态平衡,在资助工作中体现人丈关怀的资助理念,努力为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导航.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关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尺度。在实际工作中,施助者的实用功利思想和工具理性价值取向明显,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体差异,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导致贫困生资助功能窄化、人文关怀缺失。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将人文关怀作为贫困生资助的核心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文关怀与制度规范、资助形式与资助内容、资助过程与思想教育等的关系,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努力构建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白露 《考试周刊》2011,(25):201-2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高校,都在贫困生资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呈现出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的问题,导致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认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从人文关怀入手,以关怀学生精神家园为基础,以培养建设学生自信自强为资助目标,促进贫困生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校不仅作为贫困生资助政策的重要实施者,而且还承担着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追求的重要职责。对此,在学校针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始终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同时还要对贫困生的认定、资助项目的选定以及具体自主的发放等环节给予严格的把控,并实施一种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以此才能有效的推进教育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达成一种精神上培育学生和物质上帮助学生的良好态势,进而实现学校贫困生资助与教育育人功效的有效统一,更好的实现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价值。  相似文献   

6.
贫困生扶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爱心工程.目前,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明显局限于物质帮扶,滞后于新形势的需要.贫困生扶助工作从单一的经济资助转向综合资助,将助学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效对接成为今后贫困生扶助工作的必然选择;即以"人本思想"为指导,在人文关怀中,以贫困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高校助学工作育人化,从而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断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贫困生资助重物质资助轻人文关怀,导致贫困生心理和思想上出现许多问题。对此,应整合社会资源,健全贫困生帮扶资助体系,充分发掘贫困生主体地位,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实现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资助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教育公平、高校培养目标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高校资助现状出发,对创新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并提出了构建以经济资助为基础的多角度资助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高校资助体系在资助与育人结合上,特别是促进受助学生自身发展上出现瓶颈。这种情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发展型资助并非是对现有资助模式的完全颠覆,而是对其发展和创新。它是在继承、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灵魂,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它在相关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将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帮扶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助,励志育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无论是资助信息、资助对象还是工作方式主要局限在校园范围内,校园成为资助育人工作"孤独的阵地"。在分析了社区对贫困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之后,文章提出把社区纳入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考量,使资助信息从"校园里的信息"扩展为"社会中的信息",资助对象从"校园里的贫困生"扩展为"生活中的贫困生",工作方式也从"校园里的资助"扩展到"校园外的实践"。文章分析了把社区纳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路,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杨艳 《教书育人》2012,(18):10-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在该体系中,仅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属于有偿资助,其他均为无偿资助。在这种资助模式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等、靠、要"思想,出现了感恩、自立、自强意识缺乏等倾向,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资助体系作用发挥的有效性,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对于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以物质精准资助为前提、以发展性资助理念为核心、以感恩励志教育工程为根基、以公益志愿服务机制为窗口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模式的实践路径,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从而提升资助工作精准效能,使当代大学生成为自立自强、感恩励志、健全人格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人才培养中,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切实体现大学生在"三育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理解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内涵与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挖掘资助育人的内涵,促使高校资助体系更加成熟,是资助政策实施和资助工作开展的目的,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剖析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力图找出资助育人的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科学准确地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进一步推进资助体系的科学化设立、加强并完善助后教育体系,以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并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公平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者需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与心灵.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移情与宽容;真诚高效的沟通;关心学生的实际困难;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以及育人者自身应富有人格魅力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约占15%~30%,特困生约占8%~15%[1]。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为帮助高校贫困生都在积极地采取着各种各样的措施,目前奖、贷、助、补、减、免这套助学系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生起到了帮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与此同时,在对待贫困生的方式上,不能一味地怜悯、施舍,而是要给他们营造受到尊重、平等的人文关怀氛围。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而学生作为我国强国富民的最基础保障,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有着极高的重视度。现如今,贫困生资助中的人文关怀并不容乐观,虽然有着一定经济上的资助,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精神上的而抚慰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本文在对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和重构中进行研究分析时,首先分析了当前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缺失的基本表现,其次分析了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和重构的必要性,最后探讨总结了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重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全面估计学生的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和心理状况等问题,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成为一个需要紧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欣  王文莉 《教师》2011,(14):9-9
我国在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约占15%~30%,特困生约占8%~15%[1]。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为帮助高校贫困生都在积极地采取着各种各样的措施,目前"奖、贷、助、补、减、免"这套助学系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生起到了帮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与此同时,在对待贫困生的方式上,不能一味地怜悯、施舍,而是要给他们营造受到尊重、平等的人文关怀氛围。  相似文献   

20.
林丹 《教师》2011,(32):10-11
做好高校贫困资助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包括人们通常关注的物质贫困问题,还包括更为重要的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贫困问题。只有坚持“资助育人”理念,将物质资助、心理帮扶和思想教育工作三方面紧密结合,多管齐下,贫困资助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