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怕说的“怕惧”,并非畏畏缩缩、胆小怯懦之意,而是一种健全的惧怕感。对于一个尚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健全的惧怕感是不可缺少的。具有健全的惧怕感,孩子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和控制。 孩子的“怕惧”不是一朝一儿夕间形成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根据其错误行为的性质,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该严厉批评教育的,决不能姑息纵容轻易放过。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认识和检讨自身错误的同时,对家长生出一份“怕惧”来。既有错误的教训,又有对家长的这份“怕惧”,孩子就可能彻底改…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家庭中,常常看到一些小孩子“不怕人”,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事事都“独断专行”,这是家长对孩子长期放任而形成的恶果。要想纠正这一现象,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惧怕感”是十分必要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在儿童健康人格和品行的塑...  相似文献   

3.
我们教育孩子历来是倡导勇敢反对“怕”的,这里提出要让孩子学会“畏惧”,似乎不合时宜,其实不然,这儿所说的“畏惧”不是指与勇敢相对的“懦弱”“畏缩”,而是指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益的“正常惧怕感”。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由于某些家长的过分娇宠与过度满足,致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甚至打人——这样的孩子就患了“畏惧感缺乏症”。 缺乏正常畏惧感的人不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自我控制,常常表现得为所欲为、冷漠无情、松垮懈怠。这种表现发展到极端,  相似文献   

4.
吴新梅 《今日教育》2006,(12):43-44
由于正常的生理需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得从食物中吸取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人的心理也嘉同样地有着“营养”需求。特别是处于环境适应期的小班孩子.刚从熟悉的家庭走向幼儿园,在心理上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因陌生而至的惧怕感。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因此,“心理营养膳食”对小班孩子显得尤其重要.只有生理和心理营养充足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怕惧行为,是指儿童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畏缩、退拒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害怕动物、害怕黑暗、害怕水、害怕鬼怪等等。怕惧与儿童的年龄及身体大小和应付能力有关,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怕惧会不断消失。所以,大部分儿童的怕惧是短暂的,当一种怕惧出现时,另一种怕惧即消失。若怕惧的表现较为严重而持久,例如在一般不再害怕某种事物的年龄时仍表现怕惧,害怕与人接触或单独睡眠等,往往会影响儿童的生活,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应该及时加以矫正。儿童的怕惧主要是由环境造成的。例如大人过于  相似文献   

6.
"名誉教育"是我校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名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名誉感",使学生在形成"名誉感"的过程中发展"荣辱观",从而用"名誉感"来规范自己,发展自己。利用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这一特点,试图通过教育激发学生争当好孩子,并以名誉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感受人性  相似文献   

7.
感恩教育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学校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现阶段学校在实践中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然而,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运动型思维”的桎梏?如何才能把感恩教育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培育他们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需要逆向地考量一下“感恩”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首先,孩子应该成为成人世界感恩的一个焦点孩子的幼弱是由人的生理阶段决定的,并…  相似文献   

8.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在积极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孩子不畏困难、勇于行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看得很有能耐,因而自信心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很少自卑和惧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则显露出缺  相似文献   

9.
鲁迅尝鱼丸     
鲁迅先生的做法并不是偏袒孩子,而是通过调查,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只有不无故地责怪孩子,相信和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小学则是以学习为主。如何帮助六岁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已经比较突出地摆在许多家长的面前。我们曾对三个大班的幼儿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对入学准备视为知识上的准备,每天要求孩子识多少字,做多少道算术题,甚至有的家长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算术书借来让孩子提前学习。结果是过早、过度的教育,过高、过急的要求,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以致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惧怕的心理。当我们问孩子“你愿意上小学吗?为什么”时,有的孩子说不愿意上小学,因为最怕爸爸叫他做功课。还有的孩子说:“我上学,妈妈也会打我吗?”原来他看到别的孩子上学后,因成绩未达到父母要求遭到父母的打骂,因而害怕上学。有一位小学老师说:“在我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最感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孩子的事情很繁杂,很琐碎,加上教育的效果需若干年后才能表现出来,那么怎能做到当前的教育有利于孩子若干年后融人社会后进一步地发展呢?健全孩子良好的个性,提高孩子的素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教育有利于孩子走向社会后进一步发展。但是如何把这些教育落在实处,让孩子后劲十足呢?关键是教育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用一生写就一个“爱”字。这个爱,蕴涵着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爱满天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探索。对教育的爱,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大动作,而是需要教师关注平平常常的每一刻,每一件小事。对此,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感受颇深。一、爱——需要教师细心留意平常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老师去解读的书。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才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长处”和“不足”,都需要我们教师去留意,用一双慧眼去发掘这些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下面两则教育短文译自1960年出版的《要相信孩子》一书。这本书是作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在二十五年来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工作中写下的”动人诗篇,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全书不仅自始至终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而且以生动事例回答了下例问题;如何让好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如何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积极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奋斗的战士。 《要相信孩子》一书,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许多原理,但却不是单纯的理论性阐述,而是紧密联系实际地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读者引入了特定的环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和启示。 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际,本刊将连载其中数篇,供中、小学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及负责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避免“过度教育”据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对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怎样才能避免呢?①克服“一体感”。把子女看作是父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过分的“一体感”,是过度教育的根源之一。父母只有承认孩子是个性独立的...  相似文献   

15.
问题不是孩子当不当“官”,而是要教育孩子“为什么”当官,“怎么样”当官。培养孩子的“领导意识”和“服务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然而和学生们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他们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通过童谣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而且还对学校、老师表示不满时,就表现出忐忑不安。另外,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一尘不染,接受纯净式教育,对于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又缺乏足够了解,…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2010,(9):12-13
郑州一位家长来电问:“我们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孩子更是享受着一大家子人给他的爱。现在孩子上学了,和同龄人相比,显得笨手拙脚的,很多事情都不会自理,需要家长帮忙才能完成。我发现,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依赖惯了。我希望孩子能变得自立自强,变得心灵手巧,那么,该怎样教育孩子,使他尽快自立起来呢?”  相似文献   

18.
“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留守孩子”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将来的人口素质,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该怎样使“留守孩子”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  相似文献   

19.
家教信息     
接受孩子比表扬孩子更重要方新是一名心理医生,她以切身经历给记者讲了“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子方法。做妈妈的除了要给孩子安全感之外,还要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这是孩子愿意活在这个世上最基本的东西。有人认为,经常表扬孩子,孩子才会拥有自信。但是滥用表扬,就会让孩子不去注意活动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而是从别人的表扬中去寻找满足。当然,教育孩子也需要批评,但一定不能总批评,总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我理解的批评,第一,要对事不对人;第二,在批评孩子时,要发现他的优点。孩子厌学,家长应该怎么办?北…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着“自大”、“早恋”、“惧怕竞争”、“孤辟”等心理不健康现象,需要班主任加强疏导。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把握好内容和实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