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2年,我从日本回国,参加了上海左联工作,得以有跟鲁迅先生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从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以周扬同志为首,我也参加了左联的部分负责工作,这就使我更容易碰到鲁迅先生,能得到鲁迅先生的很多教益。现在,时间已过半个世纪之久,不少都已淡忘了,然其中也有印象较深,记忆犹存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相似文献   

3.
抗暴护校在国民党文化特务陈德征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期间(约为1928年),一日,有不速之客数人,来到中华职校,声音欲见校长。潘仰尧校长出见后,暴徒中一人拔出手枪对准潘校长胸膛,“勒令”把学校交出来。潘校长说:“这个学校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体学生的。”当时...  相似文献   

4.
寒风凛冽,我捧着祖母的骨灰盒,堂弟徐海平捧着我叔父的骨灰盒,叔母、堂妹徐海红夫妇和孩子,一起走在通向松江天马山公墓墓地的小路上,大家泪眼涟涟,叔父、祖母的落葬仪式就这样简单而又庄重地举行了。当祖母和叔父的骨灰安放到墓穴后,蜡烛的火在寒风中摇曳.我的思绪在翻腾:1977年8月21日病故的我的敬爱的祖母,终于在二十多年后“入土为安” 了。祖母的骨灰盒跟随叔父从上海到青海,又从青海到上海,叔父日日夜夜伴随它度过了整个晚年生活。叔父,一个多么想为文学事业再多做一点工作的老作家,他真想再多活几年,再写点东…  相似文献   

5.
十三年的战斗历程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创立的同时,一份革命报纸——《拂晓报》也诞生问世了。我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后不久,就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同志率领下,于豫南确山县竹沟镇举行东进誓师大会,到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拂晓报》亦随军出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漫长岁月中,这份革命的报纸,曾随军转战  相似文献   

6.
党在任何艰难困苦环境中,都尽一切力量狠抓教育建设工作,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一直在太行区从事教育工作。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我先后在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和太行第三专署担任教育科长(以后又在  相似文献   

7.
我初次认识老师俞叔迟先生是在1964年秋季开学之后。那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跟随陆颖明、萧仲圭两位老师学习文字训诂之学。俞先生知道我是从北大来的,在系里碰到的时候,常常主动接近我,问我北大的情况,告诉我一些北大的旧事。我因而知道作为北京师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的三老之一的俞先生,原来也是北大出身,并且与我的一位业师阴  相似文献   

8.
与郁达夫、冰心等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萧红没有深厚的家学积累,也没有游学西方的经历,而这一切,反而使得她的散文文字朴素,情感真挚,不事修饰,一切语言像是从心田里自然流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占据了重要一席。萧红散文,有许多是有自叙性质的,取材于自身经历,抒写个人的悲欢,即便是以他人为主人公,也总带有自己的影子。一些描写市井风情的小散文,更带有整个时代的印记。鲁迅逝世后,萧红抑制不住悲痛,写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以平实朴素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了鲁迅生前的诸多侧面,又内蕴深情,属于萧红写得最好的散文。华东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开头部分,这里,我们另选一段,是萧红回忆鲁迅生病时的情景,同样精彩,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9.
(配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五年二月下旬,我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武汉下游田家镇附近,胜利地渡过了在敌、伪、顽(国民党军队)重重封锁下的长江天险,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当我们趁黑夜绕过敌人控制下的大冶矿区时,还可看到矿山里竖得很高的强光灯,发出那惨白而刺眼的灯光,大地是死一般的沉寂。  相似文献   

12.
范爱农之死一九一二年七月十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我父亲范爱农与《民兴日报》的一些同事,从绍兴城出发到小皋埠看戏,不幸被仇人推落到小皋埠附近的皋平江害死。鲁迅先生在《范爱农》文中怀疑我父亲是自杀,有的书上也写着是失足落水淹死的。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父亲死时我才一岁多,  相似文献   

13.
绍兴的孩子大多是六岁上学,鲁迅也是六岁开始学习的。启蒙老师是玉田老人。按照周家的传统,开蒙课本是历史读物《鉴略》。入学时要拜老师,四拜四起,老师一般是在旁作揖还礼。然后老师中间坐定,教学生读几句书,读完要对课。老师总是写一个状元的“元”字,学生就要对一个宰相的“相”字。对完,老师用笔把对的字写好,用珠砂笔划上圈表示对了,然后回家。如果年龄太小,拜师后可以隔两年再正式上学。我上学时,母亲嘱咐我对课时要对“相”字。我一路记着,伹等到对课时却想不起来了,想了半天,对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我叫范莲子,今年七十五岁,住在绍兴市皋埠桥河沿。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中写到的范爱农,就是我的父亲。范爱农在皇甫庄的时候父亲范爱农,名肇基,号霭农,小名阿庆,书名叫范斯年。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农历三月初三),出生在绍兴皇甫庄。他从小跟村里的农民很熟悉,村里人都亲热地喊他“庆倌”、“魁倌”。皇甫庄在绍兴城东北三十多华里。这里,村外四面环河,村内河流交叉,处在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带。因此,我们乡下有“皇  相似文献   

15.
范爱农在绍兴光复的时候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以武昌起义为突破口的辛亥革命爆发了。十一月四日,杭州光复了。  相似文献   

16.
1 高尔基曾写过一部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回忆录》,在这部作品里,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瑰丽、精细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杰出的革命家和著名作家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翻译出版的《高尔基回忆录选》里,我们好象亲眼见到了“象真理一样朴素的”革命导师列宁;“有超人智慧的”托尔斯泰、“聪明而谦虚的”契诃夫;“宁静而非常单纯的”柯罗连柯;“在美与善的世界中感觉到非常自如的”柯秋宾斯基;……。这些作品读来激动人心,令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往往以表现的深刻震惊文坛,而惟独那些回忆童年的作品呈现出温情细腻、童稚可爱的一面,其童年回忆指向一种摆脱了一切桎梏,坚决、彻底的反抗精神和无压抑的、和谐的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18.
邢云龙 《学语文》2020,(2):67-68
作家萧红擅长细节刻画,《回忆鲁迅先生》将伟人鲁迅从容地拉近到我们普通人身边,看似一个个琐碎的细节,却饱含了作者的敬佩之情。萧红以与生俱来的如水温柔,细腻入微的观察,再加上受鲁迅先生熏陶的扎实的语言功底,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称为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在这部回忆鲁迅先生点点滴滴的生活的优秀作品中也有一些悬而未解之谜.有一处细节一直很有争议: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病中仍珍爱那张特殊的木刻画?本文结合多方面材料,做了一些原因探究.  相似文献   

20.
记得是一九三九的冬季,有一天晚饭后,城固县的名画家龙博珊先生找我,说他要请黎先生观剧,约我作陪。城固县演的总是秦腔剧,那时我对秦腔剧很不感兴趣,我以为黎先生也是不愿去的。我说:“咱们到黎先生家先问问黎先生是否有此兴致,他平时是很少出外活动的。”于是龙博珊先生和我一同到盐店巷黎先生家对黎先生说明来意。没想到黎先生欣然同意,戴上毡帽,拿着手杖,一同出发。我们出了盐店巷,通过北大街,拐向东大街,出了城,走过关帝庙,穿了几道我从来未走过的街,拐了几个弯,龙博珊先生说的地名我全未在意,终于看到一个广场,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