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评论与现代出版产业相伴而生,是现代出版业行业自觉性的集中体现。出版评论对现代出版业起着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出版评论工作的滞后已经影响到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版界应充分重视出版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逝去的出版     
一、世俗的月份牌 19世纪末的上海,已是一座工商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大批洋货从这里上岸或生产,继而行销全国。起初,洋商自以为是,常常在货物中夹带一些宣传图片馈送顾客,而图片内容多是西洋名画、欧陆风光等,谁知这份美  相似文献   

3.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宏观调控路用元出版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对调节资源配置起着全面的、主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微观的经济主体即企业的经济活动都与市场密切相关,其生产经营目标都须在市场上通过竞争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吴利平 《新闻窗》2007,(3):104-105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正在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其中“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日益凸显,备受行业、学界关注。数字出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和新兴的数字出版媒体。面对数字化浪潮,国家把数  相似文献   

5.
出版变革与出版主体的角色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翁昌寿 《出版科学》2007,15(5):35-37,16
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商业出版的形成,第二次是现代出版产业的形成.商业出版出现的背景是大众阅读市场的形成、版权保护的完善.商业化使出版摆脱为宗教服务的狭窄范围,以市场销售作为出版业发展的赢利模式;国际出版市场的形成,在出版企业、出版资源配置、出版利润、出版技术等方面,使出版业产生了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都是历史性的,第一次使出版业得以成形,第二次则培育了现代出版业.  相似文献   

7.
8.
传统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澄 《图书馆杂志》2000,19(8):23-24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大加快了出版业创新的步伐。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向出版领域的全面渗透,出版物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我们以前所理解的范畴,图书出版将进人多媒体时代,形成多媒体出版格局。传统出版物的范围一般是以纸制品为媒介的,通过大批量印刷并广泛传播的合法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杂志等。目前,传统出版物在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出版物则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版市场经济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版市场经济的难题孔则吾(一)十几年来,标志着中国出版业走向市场经济的轨迹是:──出版社从10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作为计划经济主要象征的严格的专业分工开始从地域和行业的范围内突破。一些出版社开始出现没有饭吃或吃不饱,一些出版社开始首先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0.
出版体制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闫晓宏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出版的内部结构弓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迫切需要研究和总结。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新体制,这不仅是理论的需要,更是出版...  相似文献   

11.
当前,正在出现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给出版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出版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即来自数字技术的挑战。网络出版正在改变出版的形态。有人把它看作是继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书业革命。正像人类历史上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曾经改变世界一样,数字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正在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个全面“E”化的时代正在来临,出版业也不例外,而且出版业被认为是受网络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因此,冷静分析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找出它们不同的运行范式,对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丹阳 《记者摇篮》2004,(8):22-22,37
新闻与出版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双子星座,均肩负着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两者关系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可否认新闻对出版的拉动以及对整个出版的走向,已经形成相当的支配力与影响力。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发生在新闻与出版领域的重要现象.值得有关人士认真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2011,(2):29-29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称,“十二五”期间,中国要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数字出版的概念,分析了数字出版对出版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出版社、图书馆、读者、著作权、信息传播、知识和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讲政治抓管理促繁荣于友先领导干部要讲政治,是党中央近来十分强调的一个重要精神。江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进一步推动出版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在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于友先首先,向这次获奖同志表示祝贺和感谢,从这次评奖论文看,出版工作与出版学,编辑工作与编辑学,发行工作与发行学,还有编辑出版史,编、印、发几个环节都有,涉及面很...  相似文献   

17.
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巍 《现代出版》2006,(3):9-15
2006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深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怎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怎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利,是值得新闻出版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探讨深化大学出版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本期特约请国内几位长期从事出版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资深学者,出版人,探讨在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中国出版业,尤其是大学出版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刊出时以采访先后为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对出版性质认识的历史轨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出版性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将出版视为"政治工作",同时又明确出版属于"文化事业"、 "经济事业";到将出版看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再到重新认识到出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的历史进程.对出版性质的认识是与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后基于对出版性质认识而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出版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出版研究及出版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本有两个研究媒介和大众传播问题的学会,其一是日本传播学会,其二是日本出版学会。其中,日本传播学会原名为日本新闻学会。该会成立于1951年,前年迎来了创立五十周年纪念日。虽然名曰新闻学会,但是除了报纸之外,也从事着有关广播和广告等方面的研究。因此,1991年正式更名,使学会全面研究大众传播问题的意图更加鲜明化,进而该学会进行以出版为内容的研究活动也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大后方书刊出版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饱受战争重创而迁徙到内地的中国出版业,在至艰至苦的条件下艰难复兴与重建,屡仆屡起,显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从规模和实力而论,战时的中国出版业,由于敌人的破坏和战争的恶劣环境,确实较战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倒退,但就出版精神而言,现代出版业的先驱和仁人志士们,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含辛茹苦,弦歌不绝,表现了为文化而奋斗的豪迈气概.八年中,大后方出版图书22552种,出版期刊2000余种.①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出版机构游移无定,出版物市场又局限于内陆的情况下,能有这样一种出版成绩,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