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义务教育是在抗战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明确,速度快,规模大;通过区域划设、明确管理机构与职责、进行适时的教育整顿等,确保了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通过广开经费渠道,加强经费管理,保障了义务教育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问题是政府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使边区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工作者经历了不少反复和曲折,最终,为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是边区政府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出发,开创的适合发展经济、满足广大人民利益的一个伟大工程。在边区,合作社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公营到民营、再到公助民办,从消费为主到生产为主的三次转变,并在体制模式、管理方式、依靠力量、服务对象等方面实现了自身的创新,适应并推动了边区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战争年代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是一种富有特色且成效卓著的教育形式.在抗战八年中,广泛深入的社会教育紧密地配合着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了边区社会的新陈代谢,营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抗战胜利和边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探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对于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生态法治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梳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法治建设成就,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法治建设活动的历程。从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和生产技术发展中探析成就取得的因由。在人民性、实践性以及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把握中探求陕甘宁边区生态法治建设的实践活动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法治建设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至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领导的民主选举运动,真正实现了广大边区民众当家作主的愿望,成为激发边区民众抗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党在选举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今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冬学”是成年补习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的重要办法之一。自1937年开始,陕甘宁边区多次开展冬学运动,每年都有众多参与者,这其中妇女的加入无疑成为冬学运动中的一大特色。关于冬学运动中的妇女教育研究,主要涉及陕甘宁边区开展冬学运动前妇女的受教育状况、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妇女教育的概况、动员妇女参加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妇女参加冬学运动的意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在大生产运动的作用下,陕甘宁边区经济总产量得到了提升,达到了“财旺”。但由于卫生条件的缺乏,妇婴患病率、死亡率很高,“人不旺”的情况十分普遍。鉴于此,毛泽东提出了“人财两旺”的号召。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边区大力开展妇婴卫生运动。通过举办卫生展览会、开办妇女卫生冬学、创办报纸专栏等措施来开展妇婴卫生宣传的工作,不仅为广大农民群众普及了妇婴卫生知识,一定程度上还改善了边区妇婴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9.
森林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起到保育土壤、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工作,是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全边区人民共同参与的一项伟大事业。在具体实施中,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工作正反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实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文化类型学、文化结构论和文化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民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揭示了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教卫生事业历来是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为了巩固边区,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紧迫的文化教育和卫生问题着手,兴办国民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和文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营造和谐边区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是边区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针对极端落后的卫生现状,边区政府成立后,克服一切困难,因陋就简办医院、推广卫生行政、创办医药合作社、发展医药事业,在落后贫瘠的边区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培养了大批医务骨干人才,开展群众卫生运动,以提高边区民众的健康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民生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共振效应,这一效应往往影响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施了旨在启迪民智、动员民众抗战和扫除文盲的社会教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拟从教育政策的价值视域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政策作一回溯性考察,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的借贷关系呈现出高利贷猖獗、借贷利率畸高,以及高利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等突出特点。农民高利借贷的普遍性和农村的高负债率反映出高利贷的异常猖獗;利率之高为全国所无折射出借贷利率的畸形高昂;贫民生计全为富户垄断集中揭示了高利贷问题的严重性。故而在民国时期的甘宁青农村,高利贷问题较全国其他地区更为严重,最具强烈的西北区域色彩、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陕甘两地的革命领导人很早就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陕甘边革命时期以照金和南梁为中心领导和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他们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注意结合本地实际,紧密联系和依靠广大群众开展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建设。广大根据地军民的有益尝试和实践探索留给当代的现实启示是:必须保持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以群众标准检验工作,将群众工作路线方针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试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爆发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需要,及时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即将工农专政的苏维埃体制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探索建立“行政与立法并列”、“行政与司法合一”的议行并列的议会制度以及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普选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8.
甘宁青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宁青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一地区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及跨省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改善甘宁青民族地区自然环境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甘南藏区古代已处丝绸要道,商贸活动异常活跃,民国时期更形成了拉卜楞和临潭两个贸易中心,主要有集体贸易、私营商业和集市贸易多种形式,为当代商品经济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实证方法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实践入手,对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实践提供一点经验,为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