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戍边四年,范仲淹亲身体验到戍边将士的艰辛和思家不能回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2.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主持防御西夏的战事。当时西夏王朝方兴未艾,兵力强盛,曾一再挫败宋军,延州城寨被焚掠殆尽。范仲淹  相似文献   

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革新者,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文大家。他虽不以词称,但为数不多的词作,却表现出雄伟的气势,奔放的感情,摒弃了五代以来的绮蘼词风,开拓出新的题材和意境,成为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渔家傲》一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词谱》卷十四)。此词为范仲淹戍边西北时所作的乐歌之一。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市),爱抚士兵,体  相似文献   

5.
北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称帝后举兵进攻延州,宋王朝与西夏开始交兵,这年7月,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得到了三个雅号。其一",小范老子"。范仲淹到任后,对军队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一书,借古讽今,恶毒攻击社会主义,自不必取,其引证史料,亦有舛误。如书中说王安石变法反对派里有范仲淹(详见《苏东坡传》第九页),不符史实。 范仲淹生于989年。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进行政治变革,因为保守派强烈反对,不能实现。1052年,范仲淹在赴颖州途中抑郁病死。  相似文献   

7.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时采取了一系列以战止战的防御措施和以羌治羌的民族政策。他写于大顺城的名篇《渔家傲》正是其戍边经历的诗意呈现,透过词所表现的边地苦寒、相思情愫等表层思想内容,其潜隐的深层旨归仍然是范仲淹"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入侵西北边疆(甘肃省西北部到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带)。朝廷遣诸路进讨,屡遭挫败,形势十分危急。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出镇边塞。他作为宋一代名臣,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到任后迅即整顿州兵,分军教习,大兴营田,招还流亡,使西北前线的形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他  相似文献   

9.
<正>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一介文官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渔家傲·秋思》就作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胡云翼先生在《宋词选》中分析这首词说:“公元一○四○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此后继续负责抵抗西夏达四年之久,在防御上起了很大作用。当时民歌中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形象。这首词是他在西北军中作。词中表达出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燕然未勒归无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以及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  相似文献   

11.
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夏国强盛起来,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宋王朝则屡战屡败。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终于遏制了西夏军的侵扰,安定了局势,显示了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当时边上歌谣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在守边的同时,还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的边塞词,《渔家傲》即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上片写塞外秋光,一片凄凉。“塞下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迁居苏州吴县。他生于北宋内忧外患之时,“少有志操”(《宋史·范仲淹传》),既长,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幸,不蹙忧患”(《范文正公集》附富弼撰《墓志铭》)。他一生四次被贬,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挥毫撰写出历代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现择其二三事简述于下。“断齑划粥”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宋夏战争中,范仲淹三年戍边对于稳定边境局势堪称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正是这场战争,造就了这位历史人物。范仲淹居安思危的备边之道、怀来柔远的战略思想、以仁为本的治军用人方略在宋夏战争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也为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勤奋求学,昼夜不息。冬夜疲惫时,就以冷水沃面;饭食不给,常以糜粥糊口。他苦学数年,终于通晓“六经”。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升为大理寺丞(掌刑狱的官名)。他从政后,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已任。在朝廷上,敢于直谏,评论是非,一往直前,不避权贵,并能砥砺操行,讲求气节。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县),仲淹被派为陕西经略安抚付使(边防军事付长官)抵抗西夏.范仲淹为将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  相似文献   

15.
《渔家傲》是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词的内容不仅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也反映了将士们思乡忧国的感情和戍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的《渔家傲》写的苍凉悲壮,慷慨哀婉,忧国忧民.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的精神充溢全诗,真可谓是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本文就此进行了赏析,并对大家名人赏析中的白璧微瑕予以补缺.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谈到《岳阳楼记》这篇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洞庭秋晚图》,派人送到邠(bī)n千古名作时,一般根据正史没有明眠。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州(今陕西彬县),后改送邓州。有确记载为由,认为作者范仲淹没有这年末,范仲淹因谏止仁宗废人以滕子京送过《洞庭秋晚图》来到过洞庭湖和岳阳楼,而是看了滕后一事忤怒了宰相吕夷简。次年正否定范仲淹到过岳阳楼,是站不住子京派人送来的《洞庭秋晚图》(有月,即景祐元年(1034年)元月,他被脚的。因为情况有变,范仲淹完全误作《洞庭晚秋图》),并综合概括了贬知睦州(今浙江建德),途经淮北有条…  相似文献   

18.
范公堤,泰州、东台,盐城一带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这一著名古迹的。它北起阜宁,绵延于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南通几地,直抵启东吕四港,长五百八十二里,几乎横亘江淮之间。提及范公堤,人们不禁会记起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泰州的事迹。九百多年前的北宋天圣年间(公元一○二三——一○三一年),吴县进士范仲淹到泰州西滨任职,负责盐税事务。当时的泰州还叫海陵,就是海边高地的意思,范仲淹在诗文中称它是“东南沧海郡”。在州城的东方不远处可以见到海潮,所以城内建有望海楼。为了阻挡海潮的侵入,早在唐朝大历年间(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淮南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其先人系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晚唐时中原战乱,其四世祖范隋迁居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始为吴人.他是北宋一代名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其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成就,影响颇大.词作现存五首,数量不多,但其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都有很高的造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纪念馆,位处苏州城西南十五公里的天平山庄。据记载,明万历三十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