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跑书号,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报道”——顺口溜中,似乎市场经济把中国的“老记”也冲成了五个档次。当然,作为一个记者,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确要强化自身的市场意识,对股票、市场信息等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实践一下也属工作需要,以便更好地为党的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做宣传。但如果身心都投入到那上面去而抛荒了工作,就别挂记者这个衔,做经纪人得了。大手笔的记者出表书是荣幸而合理的事儿,可出了书别一个劲往不是对象的读者手中塞;至于掂红包就有辱于作为舆论导向与监督的新闻记者称号了。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3.
“喝茅台酒,写廉政稿”,“吃山珍海味,写艰苦奋斗”——这是群众对某些记者尖锐而绝妙的批评讽刺。群众已经把党政机关的某些腐败现象与记者的某些歪风连在一起了。有些记者抬高新闻产品“成本”,严重败坏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声誉,严重损害着人民记者的形象。这是值得引起整个新闻界警惕的问题。我国新闻记者有着光荣的传统。就说新闻作品的范例——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吧,作者的工作、生活费用可折成多少“成本”?也许没有人计算过。然而人们都知道,穆青等老同志是走泥路,雪路、磨鞋底,喝凉  相似文献   

4.
周春 《新闻记者》2007,(7):73-73
最近一条较受关注的假新闻,是《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钟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钟书〉但不写序言》。写这篇报道的上海某读书报记者,并未采访杨绛,“电话都没有通过”,但文中却多次出现“杨绛告诉记者”、“杨绛笑着告诉记者”等字眼。据该报记者称。他是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宣传材料“改编”的。  相似文献   

5.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6.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7.
穆青认为.“记者必须是政治家”,“必须大局在怀990“记者写每一条新闻都要考虑:这条新闻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效果,对党的事业有利还是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经济新闻写活写实,富有接近性,这是新闻改革面临的难题,也是记者在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采访经济新闻,有的记者往往满足于听厂长、经理和有关部门介绍经济发展、企业效益提高等情况,就以为可以写稿了,认为“只要有了经济效益怎么写都有理”。这样往往写不出...  相似文献   

9.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0.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消息采编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报告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学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个中缘由。 普通语义学认为,语言是抽象的,每一个字都是…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基层通讯员都偏重于写新闻报道,很少写言论。其实,我们通讯员也应该象记者那样,什么都写,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写作的能力。通讯员写言论有很多有利条件。他生活在基层,接触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多。言论,特别是“杂文”、“漫谈”之类的文章,主要是针砭时弊,揭露矛盾。它是对存在于社会中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5.
记者写新闻,往往都是有结论的,虽然是客观报道的形式,但记者对新闻事实有自己的明确见解,只是不直接挺身而出发表意见罢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合后仍需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6.
许多报社的记者大致有个分工,分兵把口,各管一路。分工是必要的,有好处,可以使记者对某一方面比较熟,比较专,有些还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句话:“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意思是说鲁肃善陆战,周瑜善水战,各有所长。我们的记者,有些是鲁肃,有些是周瑜。可是,评论员呢?时而“伏路把关”,时而“临江水战”,简直像盒“万金油”,到处抹,啥都写。而且,题目之间,反差很大,有时使人很难适应。可是写这些题目,又是指令性的,必须写,还得下功夫写。这是评论员的荣幸,也是评论员的苦恼。荣幸的是,领导这么信任自己,交给这么多任务,可以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8.
电视采访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新闻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 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一、摆正记者身份,以“情”取胜。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记者放下身架,有时候甚至要故意“套近乎”。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从事电视新闻的记者把话筒和摄影机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似乎所有人都有义务回答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是“告记者热”的一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应该大书一笔。“谁人不把官司打,哪个不被别人告?”对于记者来说,当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过去写批评报道,了不起是挨总编辑的“克”,写个检查,报纸上发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