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教育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八个方面的误区,希望能引起家长朋友们的关注。第一、重视物质给予,忽视心理关爱。许多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无论是高档玩具,还是高档服饰,只要孩子提出来,他们都会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却往往放任自流,片面地认为“树大自然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里,孩子往往会出现胆小、懦弱、固执、自私等心理异常,只知…  相似文献   

2.
刘旭东 《成才之路》2013,(11):12-13
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是现代教育所重点关注的,也是许多家长倾心最多的地方。但是,有的家长,认为特长多就是能力强,简单地将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注重让孩子学音乐、绘画、围棋等。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热衷于课外补课,只重视孩子的考分。于是,孩子们每天只是在家长的威逼下学习,课外练习各种特长,却忽略了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学会处世。德是才之魂,是立身之本。当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以德为先。  相似文献   

3.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还是家长做得不够?我说都不是。凡事皆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结果却走向过度教育这个极端。过度教育,指对孩子的管理、干预、限制、约束过多,或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接受不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这一般有两种情况。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家长在生活上过分疼爱孩子,在教育上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照顾孩子的自身特点。孩子娇生惯养,倔强、任性、依赖性强,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严厉,过分干涉。孩子在家长面前缩手缩脚或言行不一,像条“虫”,在外  相似文献   

4.
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听力受到损伤,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许多家长内心都存在一种歉疚心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故而对孩子大多是有求必应,一味地付出,不奢求回报.家长的这种歉疚的心理和无偿付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父母甚至其他人所给与他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受之坦然,不懂得感激别人,更谈不上什么回报,继而逐渐变成一个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5.
让孩子懂得回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将一切给予孩子,不图孩子的任何回报。然而,这种单向性的爱缺乏教育性,容易使一些孩子变得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只知独占,不知分享,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不知道关心父母。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  相似文献   

6.
张小霞 《文教资料》2014,(6):120-121
家长教育倦怠使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变得消极与压抑,希望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与信心。本文主要研究了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得出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与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并基于此给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倦怠心理调节,家庭教育专业化。以及学校社会网络支持的几点消除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可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对体育却重视不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殊不知,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才的物质保证。家长应该重视和认真抓好孩子的体育锻炼,使他们的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抓好幼儿的体育锻炼,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消极保护多、积极训练少的做法。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如游戏、体操等。通过健康有趣、生动活泼的游戏、体操等活动,使幼儿在较复杂和多变的条件下,灵活地运用走、跑、跳、投掷等基本活动技能,促进骨骼、肌肉、关节、韧带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但家长在为孩子创设阅读环境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所谓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包括心理和物质环境的创设.绝大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创设家庭阅读环境时存在"重物质轻心理"的现象.部分家长过于强调阅读成效,过多地强调读本数量和硬件投入,而忽略了对孩子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培养健康、聪明、活泼的孩子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健康的幼儿除了身体健壮以外,心理的健康也十分重要。但由于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和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使人们经常忽略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伤害了幼儿的心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家教八法     
一、坚持鼓励为主对孩子要细心观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小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予以鼓励,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坚持鼓励为主会使他们的优点得到巩固,并产生自信感。经常鼓励与表扬,还会使孩子亲近你,使家庭充满了幸福与欢乐。二、少唠叨千万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无论大事、小事整天唠叨个没完。话讲多了不灵。讲多了,孩子不仅不听,反而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孩子心情不好,脾气就会变得暴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大人听了心烦,还容易引起家庭纠纷。三、保护自尊心孩子上进心强,好表现自己,  相似文献   

11.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却对孩子的迟到不以为然。培养孩子守时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的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家庭关注,家长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了孩子身上。初衷是好的,可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断满足孩子感官和物质上的要求,使孩子逐渐形成了依赖、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制约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深入了解小  相似文献   

13.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使子女只知道受宠,不知道爱人。要了解是什么给孩子带来快乐,仅仅是别人给了他什么东西,还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别人做了什么事,如果享受他人创造的幸福是快乐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他将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是呀,如果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本文论述了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自己下岗了,孩子们的家庭教育怎么办?这是我国当前家教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据调查,下岗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容易陷入误区。家长整天发牢骚,怨天尤人,从而影响了孩子,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以致形成不满情绪。家长对孩子隐瞒了自己下岗的实情,结果大人越避讳,孩子越想知道,最终孩子还是从亲友那里听说或自己看出来。家长想以默默承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其结果却导致了孩子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家长把焦虑、苦恼等情绪直接宣泄在孩子身上,破坏了家庭的气氛,使孩子心理受到压抑,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家长以自身的下岗经历为戒,强化了对…  相似文献   

15.
我当了十五年的班主任,多年实践使我逐渐懂得了,家访工作一定要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性格特点,注意研究家访时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采取适当方法,讲究家访艺术。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但管教不得法,动辄打骂,往往造成孩子在家长面前循规蹈矩,一旦离开家长就“无法无天”。家访时如多讲或只讲学生缺点,家长火冒三丈就会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访问这样的家长,我总是把《班级学生情况记载》带去请家长看(学生不在场),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家长能和老师很好配合。有些学生的父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一致,家访工作就应做到更细致些。几年前,我班有个女生,比较散漫。她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性格爽直。家访时我  相似文献   

16.
资讯冲浪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孩子成才和高尚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家长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生理方面的需要,更应该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要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  相似文献   

17.
做教育工作难,做差生转化工作更难。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仔细考究起来也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有的家长整日忙着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他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了对孩子思想情感的关注,使孩子既荒废了学业,又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教  相似文献   

18.
架设情感桥梁 沟通亲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的好坏 ,决定着子女的顺利发展和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 ,友善的亲子关系 ,又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之前提。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 ,加之大多为独生子女 ,缺乏交流。父母认为管吃、管住、管穿就行了 ,对孩子内心渴望却不闻不问 ,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及心理教育却关心太少。于是 ,作为孩子 ,他们的感觉是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 ,美好的记忆似乎越来越少 ;父母多了指责 ,少了赞美 ,多了约束 ,少了宽容。这些 ,必然导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造成父母认为子女…  相似文献   

19.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可谓不遗余力,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学校迫于升学、考核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明显不足,从而给学生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造成学生失意、抑郁;家长把“再苦不能苦孩子”发挥到极致,过度娇惯孩子,  相似文献   

20.
家长如何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现已成为学校、家长十分关注的课题。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年后在社会上有所建树,但对孩子如阿施教却无所适从,学校也寄希望于对学生的教育参与到家庭中去,能够对家长提供系统的指导来帮助孩子。美国阿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