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荆有麟《鲁迅回忆断片》中记载: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往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地,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  相似文献   

2.
据荆有麟<鲁迅回忆断片>中记载: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往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地,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说过,这是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精神.大师不光有金刚怒目式的战斗,还有侠骨柔肠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恰是对他容人雅最的最好注解,也是他人格高尚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3.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4.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5.
《琐忆》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以极强的艺术对比,调动了读者的审美情感。作者写他与鲁迅先生不曾相识时,用了不少笔墨叙述关于先生的种种议论和由此而产生的“想见又不敢去见”的心情,他写道:“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于是我相信了,不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学生都学过。鲁迅在这篇回忆文章里谈到,在他认为是老师的人当中,他最感激的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呢?文章有一处写到这位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教授教解剖学时,每星期都把他抄的讲义要去,待到拿回来一看,“很吃了一惊,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藤野先生指着笔记上的一个图,对鲁迅说: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的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出使鲁迅感激不忘的是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8.
术上仕元工认对目c揭开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纪念’写作‘记念’的谜底。”他说:“原来,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广nidn,一律都作‘记念’。如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显然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深,以致中国通用的汉语词汇,其写法都往往与传统写法不同。这‘记念’就是一例。”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负面作用”①。我对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维护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责任心深感赞佩,但对他得出的结论却不能同意.理由有其一,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的缘故而将“纪念”写作“记念”,那么为什么在写作时…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死亡     
我常想,周家父子真是难做人、做人难:除了血缘,鲁迅几乎不是你们的家人。他的声誉,还有一代一代像我这样的外人,永远拿“鲁迅”这个名字打搅你们全家。扯远了。现在我来说我的话题——“鲁迅与死亡”。鲁迅先生病重那年,写了一篇随笔,叫做《死》。过了一个多月,他真的去世了。这篇质朴的随笔搁在今古所有谈论死亡的文学中,也是绝品,而其中遗嘱的最后两句,真不愧为堂堂鲁迅,拿去和世界上种种著名的墓志铭与临终之言比比看,可谓独领风骚。这两句话,我们早知道的,就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我的问题是:我们果然知道鲁迅先生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0.
师:《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再读《拿来主义》,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拿来”呢? 生(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认为,“拿来主义”首先要是“拿来”“占有”,再“挑选”,我觉得应该先“挑选”再“拿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  相似文献   

11.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2.
《学习之友》2009,(7):5-5
1931年,《中学生》杂志社向鲁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先生)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鲁迅回答道:“先生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竞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用杂文进行战斗。他曾骄傲地说:“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准风月谈·后记》)可以说,是他,开创了杂文艺术的新时代。研究鲁迅的杂文,我们感到它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沉重。鲁迅先生曾说,美术上有一种小摆设,比如“小小的镜屏,玲珑剔透的石块,竹根刻成的人像,古玉雕出的动物,锈得发绿的铜铸的三脚癞虾蟆”;等等。这种美术上的小摆设侵蚀到文坛,就是要求文学去“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在苏联翻译出版后,译者王希礼(苏联人)通知他领稿费。当时鲁迅先生多病,很需要钱疗养,可以说这笔稿费是雪中送炭。但是,鲁迅先生决定拒领这笔稿费,他说:“如果领了这笔稿费,真的拿了卢布,那么他们(指反动派)更有话可说,我介绍的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好处,将要使人怀疑了。”  相似文献   

16.
笑话     
公剧∞筒f上坐着一位老妇八.一个小孩,走过米。“婆婆.您的牙还行蚂?”“已经不钳了.都摊了j”f还n、孩子拿蹦~·包功桃.说:“彷您努我拿…拿,拢去l力’球。”精辟韵论述 “爸爸,{}/厶nq’资本!。H么nq’劳动。?…‘是这样的:妯果我坟邻话家里借T loO卢布,找就有了‘资本’,如果他想从这儿讨回这笔钱,他就必须‘劳动’。”笑话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18.
袁瑶 《班主任》2001,(4):18-19
鲁迅先生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指经过选择,有目的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因素,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9.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使用的最后一个笔名是“晓角”。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说:“末了,还要说明一句,先生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署名晓角,分别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一卷一、三、四、五期上的这篇文章,题名《立此存照》。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前三期都是作为杂志的“补白”发表的。第五期的编者按指出:“《中流》初办时,鲁迅先生即以笔名‘晓角’给我们写着补白《立此存照》,实在可以说中国自有杂志以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精悍的,名贵的补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