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对女权理论的贡献,是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性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地位。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的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的局限性,即在关注对象的身份、超越方式和理论的形而上方面都存留质疑;另一方面,理论的积极意义,反思了我国的女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阶级解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解放即文化解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用"他者"来形象表征女性的历史处境,并指出生物学或经济技术史不足以解释女性何以成为"他者",认为女性处境的根源在于其自身意识。通过对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探源分析,一方面可以挖掘波伏娃对女性的人本主义关注,另一方面可以探究波伏娃的作品所隐含的女性出路探索。  相似文献   

3.
波伏娃以存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女权运动精神领袖的多彩人生蜚声世界.她的代表作<第二性>被誉为西方妇女解放的<圣经>.纵观波伏娃跨学科全息式的理论建构和传奇式的人生经历,既有对"第二性"存在的超越,也有荒诞存在的变奏和二律背反的复调重奏.她集毕生心血和聪明才智实践着人生的"畅想",在哲学、文学、政治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战线和妇女解放等诸多领域均作出非凡的贡献.她的一生不仅超越了"第二性"、超越了自身,同时也超越了普通"第一性".  相似文献   

4.
波伏娃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是20世纪有重大意义的女性主义理论文本。在两卷本的《第二性》中,受马克思早期以及恩格斯著作的影响,波伏娃探讨了历史上女人的处境,揭示了女人受压迫的根源及其改变的可能性。波伏娃指出,女人受压迫源于她的他者性质。女人被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意识形态所塑造,成为相对于男人的他者,成为"第二性"。波伏娃向女人受压迫的传统意识发起了挑战,为女性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权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的两部著作一《第二性》和《超越圣父上帝》.都从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中汲取了思想前提,这一派女权主义思想扎根于几位德国哲学家的理论构架之中。如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底格尔,但它最引人注目的体系源头则出自法国思想家——保罗·萨特的著作。波伏娃、戴利这一派女权主义思想最初源头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其体系的形成得益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波伏娃的《第二性》系统地阐述了存在主义派女权主义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气质的形成和本质,使人们认识到女性气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社会或社会制度或社会习俗让女性后天形成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当今社会仍是一个男权社会。所以,女性要真正解放,首先要认清女性气质的虚假本质,去除社会给予女人的女性气质里不好的因素,使自己成为在平等、独立基础上比较完美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先驱,她以《第二性》著称于世,被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名士风流》是波伏娃最有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到结束后不久的一段岁月里,巴黎的一批文人名士的思想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细细地考察便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名士风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做如下分类:以波尔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以安娜为代表的自觉独立的女性和以纳迪娜为代表的叛逆式的女性。这些女性都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她们对…  相似文献   

8.
小说《面纱》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试图通过运用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来解读《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曲折经历及从一个被社会塑造的女性向一个"独立主体"的命运转变过程。通过采用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话语"内在性"和"他者",来分析凯蒂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她的精神是如何游走于平庸与反抗之间,并最终走向主体意识觉醒历程的。  相似文献   

9.
“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和她的斗争,导致了当今法国和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觉醒。” ——密特朗 加缪说:“施蒂纳在死胡同中欢笑,尼采却非要去撞墙”。我说:“波伏娃在荒诞中抗争,在绝望中希望,在希望后面紧跟着热望和失望……” 如众所知,《圣经》作为辑录圣者言行、“圣迹”的神圣经典,虽是后世整理的希波莱文化总集,却被说成是神赐天启的“上帝的专著”。而波伏娃的专著《第二性),则被推为  相似文献   

10.
曾林玉 《海外英语》2014,(14):227-229
该文从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关于他者的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五位主要女性的他者形象,发现小说中女性被边缘化并且沦为他者是内外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 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cauvoir)在她的《第二性》(The secondsex)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则处于破主导和被决定的地位。女性的历史和现状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决定形成的。在这里西蒙阐述了女性在男性文化的审美意识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显然,女性通常是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是以男性的配角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所以,在以男性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历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按照男性的需求来描述的:美丽、温柔、纤弱、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谈及女性的生存处境,并结合中国社会从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萌发,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意识被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替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从而全面阐述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女性气质的阐释和定义上,迄今为止,很多权威学者或研究人员作出过不同的表述,但总的看来,都是殊途同归。唯独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家波伏娃从哲学、文学、历史、生物学、心理学、古代神话和风俗文化内容等方面,真正系统阐释了女性气质形成的真正缘由。文章以波伏娃的《第二性》的理论为基础,以期探析女性气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及表现。  相似文献   

14.
论德拉布尔小说《磨盘》中男性的"他者"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玛格丽特&#183;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中,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183;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该作品中的男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被边缘化,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女性甚至为保持独立而拒斥性爱。罗萨蒙德的做法无疑是“过犹不及”,显然带有早期女性主义者追求女性绝对独立的偏激。  相似文献   

15.
西蒙·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她的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本文以《人都是要死的》这部作品为例,探讨主人公雷蒙·福斯卡的经历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的个体”理论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6.
波伏娃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的贡献。她提出了道德自由的概念以及人与人互为主体和他者的观点,探索了女性自由与解放之路,对法兰西自由主义文化精神给予了全新的阐释和极大的丰富。从波伏娃的自由观及其对自由的实践,可以洞悉波伏娃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在法国自由主义文化思想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中,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该作品中的男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被边缘化,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女性甚至为保持独立而拒斥性爱。罗萨蒙德的做法无疑是“过犹不及”,显然带有早期女性主义者追求女性绝对独立的偏激。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八月之光》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他者"处境及女性角色在该处境下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抗争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威廉·福克纳本人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他人的血》是西蒙娜·波伏娃早期的一部作品,这部著作忠实地反映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然而如果我们从女性的视角去看这部著作,我们会发现故事的女主角海伦身上显现出了很多波伏娃对女性主义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第二性》和《金色笔记》的问世不可避免地将波伏娃和莱辛与女性主义紧密联系起来。评论界都注意到波伏娃和莱辛对女性问题的共同关注以及她们各自对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影响,然而却忽视了波伏娃和莱辛在各自作品中所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差别。她们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维度源自她们对女性生存和女性出路的不同视角,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她们后期对女性主义运动持不同态度的关键。了解这一点,不仅会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变化轨迹,也给予我们对女性主义发展前景的巨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