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新树 《记者摇篮》2009,(12):52-52
说服自己是指通过接收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在强制作用受到削弱的民主社会里,说服对于态度的改变是最好的手段。广告正是通过说服来影响人们态度的改变。当广告信息充斥社会的时候,广告对社会就会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进而成为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认为,当一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以个体或少数面目出现的时候,尽管这种思想、观念或行为是正确的,人们还是不能很快接受;而另一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一开始便以群体的面目出现,尽管不一定正确,却能很快得到人们的响应和顺从,这就是已被实践所证明的从众心理。用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中,吸取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资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了不断地提高新闻信息资料利用率,一方面要有计划、合理地收集、整理这些庞大的新闻信息资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新闻资料加以开发、利用,整合出相关的新闻背景资料,使新闻主题得以深化和扩展延伸,从而使新闻信息资料工作更加贴近和服务于新闻改革。这也是新闻信息资料工作不断地调整自身发展方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石翼 《军事记者》2005,(10):71-71
大凡参加新闻函授的同志,都有对成功的渴望:或想通过函授学习能尽快掌握新闻采写的规律和技巧,早日在报刊上实现“零”的突破;或通过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当上报刊的通讯员或找到一个稳定的新闻工作;或通过系统的新闻理论学习能将新闻业务提高一步,使自己的作品能在全国获奖,并一举成为“名记”……这些良好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完全不能实现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倘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味固执地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走下去,有时候反会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因此,当我们向成才的目标发起进攻的时候,千万不要丢掉辩证的“两面观”,警惕在看似正确的道路上糊里糊涂地滑人成才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道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受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的新闻道德规范体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是调节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好新闻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保证新闻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力量。它与新闻制度、经济活动方式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新闻道德的核心是怎样形成的?新闻道德与新闻制度有什么样的联系?新闻道德对利益谋取方式和行为是怎样认定的?这正是本所要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可以称为新闻的世纪。而当论及新闻语言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撇开新闻语体。因为新闻语体是新闻语言的抽象体系,它能够指导新闻语言实践,更好地传达新闻信息,加强人们间的交流和服务。  相似文献   

8.
一张报纸。其实只需要两个要件,一是好新闻。另外一个,是好文章。好新闻是在第一现场的发现,独家,迅捷,最快发布的新闻事实或信息。读这样的新闻,人们关注的是新闻事件本身,很少关注文字的力量,甚至记录者的名字都会被忽略。如果进入新闻的解读、发掘或评价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最近多起“记者被抓”事件引起人们对舆论监督的关注,当人们发出舆论监督是否遭受新危险的疑问时,似乎将记者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收受财物等一些失范行为有所忽略,正是这些失当行为,为记者被抓提供了口实。其实,记者的自律对于拓展舆论监督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律应该成为记者自我保护的方式和拓展舆论监督空间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0.
当社会实践让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信息传播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的时候,新闻传播学科的价值也被社会各界日益关注。新闻传播学科价值和能量的最直观呈现,就是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造起规模宏大的专业教育体系。以中国为例,目前近600所高等  相似文献   

11.
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主持,新闻现场科班出身的专业记者,已不再是这个时代为我们带来外面世界消息的唯一渠道。当马特·德拉吉率先向全世界传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博客们开始喊出重写政治新闻学甚至民主本身的时候;当韩国新闻网站ohmynews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成就自己韩国最具影响力媒体之一的地位的时候;当自称“合作型报纸”的红纸网站(www.redpaper.com)要“给每一个人成为记者的能力,有你自己的专栏,贴出你自己的文章,决定你自己文章的价格,把你的作品卖给全世界潜在的几百万读者”①的时候,传统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2.
公益广告要做得很"炫",并不是个难事,难的是要能够让读者看后有所行动.因为公益广告的宗旨就是要倡导人们实现行为的改变,而不仅仅是认知的改变,没有行动力的公益广告并不能称为好广告.从这个角度上说,公益广告并不比商业广告好做,商业广告没有促销力时还可以说是形象广告.一个公益广告,要呼吁人们对现有行为做出改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让人感同身受,应让读者处在行为未被改变之前的境地(他人的,或是自己的),去感知人、感知事,通过感同身受达到对心灵的震撼,从而让观者都觉得自己是该做点什么了.  相似文献   

13.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5,(12):58-59
都知道网站是个“烧钱”的买卖,没有大量资金投入是办不成的,而这家省级新闻网站只筹到60万元就起步上马了,靠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今天,并成功地摆脱了生存危机;都知道新闻网站是要建立在事业编制上的,在国内有些地区还在要“政策”的时候,这家新闻网站却以公司的形式开始运营了;都知道网站是要各类人才“兵多将广”才能提高访问量、扩大影响力,在不少网站纷纷大规模“招兵买马”时,  相似文献   

14.
因特网的普及与应用,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方式,同时也推动着与网络紧密相关的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网站作为Internet的信息载体,作为新闻媒体在互联网上展永自己的窗口,在当地宣传和传播信息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许多人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了解了外部世界的形势,了解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到了新的知识,从而明确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找准了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认清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提高了适应社会发展竞争的生存能力。这样的新闻报道,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6.
安调珍 《大观周刊》2011,(44):45-46
在我国,对于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其实就是当面对危险的时候,两种利益之间的取舍问题,采用“轻于说”的,认为只有在牺牲利益小于所避免的利益的时候,避险人的行为才成立紧急避险,此时不需要承担任何的刑事责任,反之,当避险行为造成的牺牲等于或者大于所避免的利益的时候,则被认为是避险过当,避险人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随着对牺牲一人生命来保护另一人或多人生命是否成立紧急避险问题的探讨,人们提出了“相等说”。本文将在分析这几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信息选择和战时新闻管制信息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正常现象。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内利的在怀特“守门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闻流动模式”认为,在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①也就是说,在信息由源头到受众的流动过程中,总伴有各式各样的守门人的各种守门活动。这些守门行为既包括选择和拒绝,还包括对传播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我国学者张威也认为:信息在流动中经常会受到一些权力因素的干扰,由此影响到信息的命运———或被阻断,或被部分放行,或被允许自由流通。②中西新闻传媒都存在着社会调控问题,国…  相似文献   

18.
当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当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世界在变小、信息在共享、传播速度在加快,可供人们选择信息的媒体在增多。严峻的市场竞争向各新闻媒体提出了挑战:各新闻单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注重策划,争取时时拿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报道来。当中央电视台率先将新闻与评论融为一体,成立了新闻评论部并相继推出《焦点访谈》等栏目以来,就已经把新闻策划的课题摆到了全国新闻媒体的面前。近年来,各地纷纷效仿,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媒在争取受众  相似文献   

19.
王卫萍 《视听纵横》2010,(4):104-104
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新闻的经典定义。但我们常常比较狭隘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从信息论的角度,作为信息的新闻,事实上包含了两大类别:一类是“硬性”的“理性信息”;一类则是“软性”的“情感信息”,(当然这两者之间并非截然相分离)。人们为什么要每日甚至是每时每刻地通过大众传媒搜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呢?除了了解和掌握那些必要的硬信息以便正确地决策之外,还要获得充分的软信息,即满足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讲,传媒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当今信息自由流通的“地球村”时代,人们判断社会是否和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是通过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判断,更多的是来自间接经验,而这些间接经验所依靠的材料更多的则是由迅速发展的传媒所提供的,许多时候,传媒现实就是多数人心目中的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