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禄德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1):100-102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 ,美苏冷战继续进行。为了遏制苏联并包围中国 ,196 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扩大了在越南的干涉 ,把肯尼迪在越南推行的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在中苏等国的援助下 ,越南人民最终挫败了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相比 ,以局部战争为主体的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带有更为明显的冷战色彩。 相似文献
2.
禄德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129-132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孙博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33-34
在全世界研究冷战的史学家当中,梅尔文.莱弗勒是一位领军人物。莱弗勒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所著《大国的优势》1993年获得美国历史著作最有声望的奖项——班克罗夫特奖。《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以下简称《人心之争》)是莱弗勒的又一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5.
刘东明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5,(4):24-29
从1948年起,随着冷战的加剧和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美国的东亚战略开始出现转变,遏制目标从苏联转向中国。1949年1月23日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48/1号文件(《美国关于亚洲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指出:共产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对美国来说是“严重的政治溃败”,并预测,“如果共产主义势力席卷东南亚,美国“将遭受更大的政治上的失败,并殃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及到那时暴露无遗的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6.
7.
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美国政界可谓绞尽脑汁,召集各色人才出谋划策,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对苏战略。苏联作为冷战的一方,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但是在冷战期间苏联的冷战战略始终是以军事对抗为中心,很多战略决策的出台往往缺乏精密的推敲,最高领导人依个人所好制定战略决策,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针对性不强。苏联的最终解体与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战略失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艳红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4,(3):135-139
1956—1975年因中苏援越程度不同,中苏援越格局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据此可分三个阶段。中苏援越格局演变的因素诸多,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即是其中之一。中苏都把两国关系的演变、外交策略的变动作为本国制定、调整外交政策的基础,从而影响了两国援越的方针和格局。 相似文献
9.
陈亚锋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8(1):25-28
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而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郭春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17(1):78-83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对一个弱小国家发动的战争,是苏联实现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美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削弱了国力,没有获得好处,反而使美国从中得利。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至今这个国家仍陷在内战之中。 相似文献
12.
冷战期间,美苏两极对抗与缓和决定着世界格局的演变方向。但是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大背景下,学者们认为还存在着美苏中三角关系-世界上最重要的大三角关系,因而它成成为国内外学者冷战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三角关系为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中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3.
骆晓会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4):41-45
在中国抗日问题上,中苏两国的民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此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许多苏联志愿者能够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从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无论以无私或自私去评价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4.
金俊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85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中朝关系迅速紧密起来。但在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朝两国国家战略目标不尽相同,先后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和"战俘谈判"两个问题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意见分歧。在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苏联成为分歧的最终裁决者。苏联在解决中朝分歧时从自身的国家战略出发,最终站在了中国一边。 相似文献
15.
刘子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3):106-110
美国是朝鲜战争的罪魁祸首,但作为名义中立国的苏联与这场战争的源起,也有着重大干系。战争期间,苏联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援助中国军队抗美援朝的同时,军事上则采取了消极的不卷入政策。苏联当局这一政策是自私的,也是极其现实的,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朝鲜战争是国际关系演变中的一场灾难,苏联则是这场灾难的最大受惠国。 相似文献
16.
张屹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2):29-34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敏卿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3):33-36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