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撰写文学传记应该遵循五项原则,即尊重史实的原则,隐去考证的原则,合理虚构的原则,多种写法的原则和心理描写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相互因应、互为表里的,要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
帝王传记创作与出版的繁荣,是出版市场巨大的利益诱惑,既将中国封建社会丰富的历史知识告诉了读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宣扬了专制思想、皇权意识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书写传记就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符号书写的传记,而影视传记则是以影视符号记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迹的一种传记体式.书写传记和影视传记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是同中有异.书写传记的符号属于实用性规约符号,其整体运作模式是转喻;而影视传记的符号属于艺术性非规约符号,其运作模式基本是隐喻.影视传记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传记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符号学视野下的影视传记与书写传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书写传记就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符号书写的传记,而影视传记则是以影视符号记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迹的一种传记体式。书写传记和影视传记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是同中有并。书写传记的符号属于实用性规约符号,其整体运作模式是转喻;而影视传记的符号属于艺术性非规约符号,其运作模式基本是隐喻。影视传记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传记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过渡与衔接的轨迹和方向。他的涵盖了中外新旧传记的各类体的作品,尤其是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特点的优秀代表作,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史学成就,由此为中国现代传记的确立提供了范式;而他的传记理论融合中外,以其学理上的正确性和知识形态上的系统性,有助于伟记理论作为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体系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分支学科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在诗人传记中,诗歌批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批评对于厘清诗人的诗学传承,确定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诗人传记中运用诗歌批评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具体表现为:过多地采用诗人一己之说来评论其诗作;将诗歌评论简化为诗歌欣赏;由于对传主的推崇而做出言过其实的判断;由于语境的限制而得出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古代传记有的无传记之名而有传记之实,有的虽有传记之名却无传记之实,当然也有名实相副的传记文学。太史公创立了以人述史的新手法,使《史记》成为传记文学的典范。在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古代传记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世界。大量替近代西方名人立传的人物。梁氏为西方名人立传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他们的革命实践值得国人借鉴,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国人效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创作上梁氏极大地突破了古代传记的传统,大量吸收了近代西方传记的创作成果,并借鉴了中国古代说话、演义的长处。从中国传记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梁氏的这种实践无疑为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过渡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9.
姚鼐的传记理论是传记文学理论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私传可以补史传之阙、选取关乎天下利害的典型材料从简论述、称述传主的善行可以劝谏后人等理论,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深化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传记的考察往往侧重于内涵的研究,而从史学形态角度对传记的分析还较为匮乏。传记史学形态是指传记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衡量史学传记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新时期中国传记史学的嬗变不仅表现在传记内容的变化上,还表现为传记篇幅、传主选取、传记作者、传记语言风格、传记受众等方面的形态转型上。传记史学形态的嬗变究其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社会动因,二是史学本身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构成了20世纪西方传记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也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记的现代化与精神分析的介入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传记实践推动了传记的现代化进程。精神分析开辟了现代传记叙事的新领域、新角度,并将一系列重要的传记理论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叔齐形象来自于先秦典籍,其真实性和传记思想存有争议。究其原因,是司马迁想通过二人否定传统主流思想,推陈出新,作传为次、感慨为主,重在实践史家的经世主张。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在纪实材料中融合自我指涉的手法去书写历史,因此在传记文学中历史范畴和文学范畴之间的界线消退。巴尔加斯·略萨的“写实性”早已万众瞩目,他在后期创作中频繁涉及传记题材,将历史元素、个人传记和虚构成分于其中交融一体。传记性小说和小说型传记手法是对现实主义文本的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胡适:现代传记文学的开风气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胡适是一位现代传记文学的开风气者。他最早提出“传记文学”的名词,比较中西传记的差异,指出传记文学的起源、人格教育作用。他提倡写自传,传记可以“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这些观点具有现代传记文学理论上的开创意义。他同时创作了《李超传》、《四十自述》、《丁文江的传记》等传记,虽以史学价值为主,但他尝试用文学笔法写现代传记,勇于实践,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小说作家的创作中,借鬼神表达思想,帮助完成故事,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它的形成既有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心理的原因:由于科技欠发达,人们相信鬼的存在;也有作者个人的因素:驰骋个人想象,弥补人生的不足,并达到书写史传这一神圣体裁的目的。对鬼神的描写最早起源于神话这一非完全意义上的非自觉而为的小说创作中,在隋唐之后它才在小说中得到自觉的表达并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得以坚持,它对我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开辟及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这一情结一直存在,但因鬼神模式的简单化和非系统性而使中国小说中的鬼神表意自始至终陷入简单的重复之中。  相似文献   

16.
天台僧思托于753年随鉴真东渡日本,788年编撰《延历僧录》。是书5卷,入传142人,涉及帝王、皇后、官吏、僧侣、居士等,堪称奈良时代文化人士的传记总集。《淡海居士传》是其中淡海三船的传记,本文据近年发现的传记完篇,钩沉唐代中日交流的珍贵史料多则。有关唐人道璇、鉴真、柘觉、丘丹的新史事,以及新发现的《全唐诗》失收唐人佚诗2首,相信对中日关系史及唐代文化史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家传是古代重要的著述样式和文章体式。在唐代以前,家传主要是一种著述样式,记载某一家族的多个人物,属于史部书籍中杂传的一类;唐宋是家传的变化时期,开始向仅记一人的单传演变;宋代则进一步出现了以家传为名的文传;明清以后,家传成为集部文章之一体,是一种文传。而六朝那种记录某姓氏多个人物的家传样式则几乎消失。  相似文献   

18.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传记理论体系的创立人,其传记理论对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剖忻了胡适传记文本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揭示了胡适对中国传记的伟大贡献及深远影响,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语言的文体观,阐述了“胡适之体”给传记带来的新生。最后,分析了中西传记文本的异同,从叙述人称、写作手法、材料选取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也探讨了其不同的根源以及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