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中国人以天朝上国的目光看西方,无视欧洲发生的变化,否认欧洲的新文明,西方形象被严重扭曲。即使是鸦片战争后,很少有人看清西方列强的真实面目:他们既是侵略者,又是富国强兵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本地化打工"是浙江省嘉兴市农村社区青年就业的主要特点。对于农村社区的"城市融入"而言,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必须的心理震荡;二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付出的空间转移成本;三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乡村空离化"。它通过牢固保留住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离乡又离土"的城市化困境,维持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动力,为中国农村社区发展走出了"离土不离乡"的一条值得探讨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督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异质文化,近代新教传教士的传教之路会充满阻碍。文化相对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强调尊重异质文化,两种异质文化和谐相处。论文以文化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伯格理的基督教本地化文化推广为个案,从影响新教本地化推广的因素、本地化文化推广的具体策略及这种本地化推广的意义等方面分析研究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本地化基督教推广策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的认识,对现代跨文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增进乡村教师的民族乡土情感、提升其服务民族教育的专业意向,除依靠国家有关政策外,不断深化其专业情意也是可行办法。可以通过民族地域内的生态、传统与习俗等的影响,让乡村教师在感受和领悟民族地域文化的同时,增强认同感,进而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提升其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丰富其自我效能感,坚定其服务民族地域乡村教育的职业信念。  相似文献   

5.
依托国际学生留学所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地域文化教学,对国际学生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可以拓展国情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丰富国情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国情教育效果。以《上海城市文化》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四个方面,通过地域文化教学的个案分析,对国情教育的在地化教学进行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6.
普兰查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时,对民族、空间、时间问题的阐释更新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分析,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重新指向对空间和时间的一种唯物主义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低估了民族问题。领土(空间)和传统(时间)在资本主义中具有崭新的意义。空间-时间母体特点的改变与劳动的社会分工的实质性变化有关,特别是与国家结构的实体性的变化有关,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力实践变化有关。空间-时间母体的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7.
全国首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于2020年12月在云南腾冲举行.“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项目组在比赛中选取北海湿地小镇进行在地化山水家园研学课程设计,对研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设计,对课程获得一等奖进行了综合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际化教学与全国统一化教学基础上,更应该重视在地化教学,为社会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地方意识的专业人才.在地化教学具有促使教师科研转向与凸显学校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在地认同与服务地方建设、传承地方文化与传播民族文化等多重意义.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将地方文化调研纳入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9.
乡村学校实施在地化教学,有利于在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有益于乡土知识的实践转化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而培养乡村学生关心、重视、思考乡村发展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乡村学校在地化教学有效契合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助于激发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厚植乡村发展的人力资本,弘扬乡村的优秀文化传统,还有助于回归乡村教学的育人本真.基于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地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主要有:重构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和融入乡土元素;重供给侧改革,保障在地化教学资源供给;做好规划设计,细化在地化教学改革方案;引入新兴技术,助推在地化教学改革创新;拓展教学时空,推动在地化学科跨界融通.  相似文献   

10.
<正>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它由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构成。以校为本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或选用适合学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弗朗索卡·拉伯雷》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认为狂欢化文学是根植于狂欢节文化之上的,强调平等、自由,以狂欢式精神为基础。本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狂欢化世界的时空角度着手,来分析《西游记》当中的狂欢精神。  相似文献   

12.
妈祖信仰传播广泛,在不同的信仰所在地都会产生在地化现象。泉州浔埔村和泉港沙格村的妈祖巡香绕境活动,内容丰富,各具特色,通过两个地方民俗活动的考察和比较,揭示妈祖信俗在泉州地方社会发展和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3.
讲述故事是人类追求意义在存在论层面的表现。中国古人善于讲述梦境故事,以之寄托理想,表达醒悟,劝导世人。通过对《南柯太守传》等梦境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梦境与小说都具有人文精神特性,都是寄寓理想和传达人生感悟的载体。梦境给予故事多层次特性与空间,梦境产生了双重人物与双重时间的文本现象,梦境创造了"我是惟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西方叙事学的"不可靠的叙述者"概念与梦文化"醒觉之辨"的结合与对应,可在文本内外融合中获得视野更开阔的理解:梦者与醒者是相对的,梦境与梦境之外互为存在,认识无止境,醒觉也无止境。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是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地理学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主战场。当前中学地理研学旅行面临与学生所在地的发展互动少、学生关注地方发展不足的问题。在地化教育聚焦学生所在地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需求,旨在促进学生与地方的共同发展,这为推动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在地化教育理念,构建在地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以贵州花江大峡谷为例展现研学实施过程,以期增强中学地理研学旅行与地方发展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地方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15.
蒋福超 《教育评论》2023,(8):139-146
当下信息时代,乡村项目式学习应符合学习观转变的要求。参照国际经验,乡村学校可以尝试建立“4+1”的课程框架,即将整个课程划分为4天的学科课程和1天的超学科课程,并都秉持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精神进行大任务、大问题的单元教学设计,让学习与乡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扎根泥土,形成智慧。作为此课程框架的组织和师资支持,乡村书院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资源聚合平台,有助于形成村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赣南在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业已取得较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特点入手,分析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之道。提出赣南客家研究应在坚持既有的在地研究的基础上,赋以区域研究在人类学知识体系建构上的意义,重视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实现在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上从“赣南客家”到“客家赣南”的转变,在研究区域上从“赣南研究”到“超越赣南”或“走出赣南”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偏远小学的存续问题是当前海峡两岸共同面临的教育困境。本文以台湾地区为例,对"偏远小学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与"偏远小学如何才能继续存在"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对祖国大陆农村小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孝感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挖掘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本土文化精品,对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举。文章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就如何依托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一本土文化资源,推进孝感市孝文化名城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白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了雄健一格。总之,庶学杜、韩,终为“雄”;庭坚学之终为“奇”。这是他们的同中之异。山谷诗“涩”,黄庶诗“清”。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地理视角和截面分析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误差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呈现城市数字治理能力的空间格局,借助TOE框架检验其影响因素,并探析其影响因素空间异质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数字治理能力的空间集聚特征为:南北分异特征明显,东西分异格局逐步被打破,虽东部沿海“强强集聚”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弱弱集聚”的对比依然鲜明,但内陆城市开始涌现“新热区”;(2)城市数字治理能力的空间邻近效应显著,且会跨省域发挥影响,组织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甚至是制约城市数字治理能力的主因,技术因素对其影响有限,同时,数字治理服务倾向的群体差异影响显著;(3)数字治理能力影响因素空间异质特征突出,南方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东北地区的财政资源、城市化水平,华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对其数字治理能力的正向影响最强。鉴于此,建议正视数字治理的区域间数字鸿沟,警惕数字治理建设的技术供给导向和功利主义导向,力求数字治理能力提升政策的在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