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本刊1957年9月号發表了“为聋子配一只耳朵”和11月号發表了“眼鏡式助听器”二文以后,編輯部陆續接到不少讀者来信,詢問助听器的購买地点和价格等問題。耳聋助听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扩音器,它的功用是把声音扩大。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耳聋助听器一般能帮助聋人提高听力30分貝。一般听力損失在30分貝以下的人,不佩带助听器,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应付的,如上課时坐前排,說話时把声音放大等。至于听力損失在60分貝以内的人,如果用助听器,可以使听力达到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  相似文献   

2.
为了完善耳朵严慧人类最早发明的助听器,它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都很简单,实质上就是传声筒。它的功能也只是起将声波放大的作用。后来,人们设计了一种能将更多一些声波收集起来、以帮助有些听力不好的人改善听觉的工具,确能产生一定的助听效果。为了美观,搞助听器发明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俄勒冈卫生及科学大学(OHSU)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移植刺激毛细血管增长的方法,成功地在实验鼠的耳蜗内培育出听力毛发细胞,为恢复人类被破坏的听力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年轻人都喜欢看漫画书,它故事精彩画面丰富,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常常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把漫画故事改编成电影,同样受人喜爱。超级英雄的行为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导向,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漫画故事已经和电影、小说等文学形式一样,成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之一。改变一个小孩儿及其背后世界美国有一位4岁小男孩,因患病他听力严重受损,右耳已经完全失聪,左耳听力也正在下降,平时只有靠助听器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在他的童年世界里,助听器就是他的另一副耳朵——"蓝色耳朵"。2012年,这个小男孩突然看到  相似文献   

5.
桂兰 《世界发明》1998,(2):25-26
根据各国统计,目前社会上约有10%左右的人因各种因素而导致听力失去正常水平。听力损失不超过25分贝,不会影响生活。当听力损失超过40分贝时已属于轻度耳聋,这时,社会活动将会由于听力受到影响。现代社会通过助听器放大声音,以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于耳聋患者,目前已有了一些有效的药物及手术疗法,但由于这些疗法尚未臻完善,仍遗留许多耳聋患者有待于借助助听器提高听力,以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便。助听器是一种精密的电子器具。它的功用除有集音、扩音效果外,有时还可起到掩蔽耳鸣的作用。老式的盒式助听器体积较大,需置于口袋内,还有连接耳塞的一根电线拖累,使用欠便,价格相对低廉;新式的耳背式、耳内式及耳道式助听器体积小巧,使用方便,价格较贵。最新颖的数字式助听器具有自动增益功能,但价格昂贵,恐非一般人的经济能力所能购置。  相似文献   

7.
德国西门子助听器装备公司,不久前推出最新款式的配戴式助听器。该助听器采用无线电通信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左右耳都能实现收听语音和音响的助听装置。与过去的助听器相比,戴在双耳上的每只助听器,均可以根据双耳不同的听力而自动调节最佳音质和音量。新产品不仅能使听到的音色更为自然优美,而且还能自动辨听音乐和人的语言声素。除此,助听器里的自动功能还能同步减少外界的噪音干扰。  相似文献   

8.
《大众科技》2008,(10):10-10
美国俄勒冈卫生及科学大学(OHSU)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移植刺激毛细血管增长的方法,成功地在实验鼠的耳蜗内培育出听力毛发细胞,为恢复人类被破坏的听力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项研究突破表明,未来可以找到新方法成功治疗人类失聪,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9.
我们之所以能听见声音,是因为内耳的耳蜗刺激听觉神经。耳聋大多是由于基因缺陷、感染、巨响或者老化,造成耳蜗内部的微小毛细胞受损。人工电子耳蜗可以将接收到的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绕过受损区,通过电极传送到与听觉神经毗邻的细胞。  相似文献   

10.
林小春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I0018-I0018
过去40多年中,人工耳蜗帮助很多失聪人士重回有声世界,但除了基本的语言交流外,使用者仍然无法欣赏音乐,无法感受较为复杂的声音。基因疗法与人工耳蜗相结合 失聪者欣赏音乐有了希望 过去40多年中,人工耳蜗帮助很多失聪人士重回有声世界,但除了基本的语言交流外,使用者仍然无法欣赏音乐,无法感受较为复杂的声音。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科研成果或许会改变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11.
大脑植入物     
耳蜗移植物为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严重的老少耳聋患者的自然听力提供了有用的替代物,这些装置用电刺激耳蜗内的听觉神经,使众多使用它们的患者能在没有视觉线索的情况下(比如说电话上)进行交谈。但是对那些其神经末梢已经退化或听觉神经已经损坏的人来说,听力恢复的唯一希望就是接通听觉系统的后部。目前加州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做这项工作,他们正用直接插入脑的装置取代耳蜗移植物。  相似文献   

12.
曾晖 《科技新时代》2002,(12):45-45
与普通扬声器向空间中的所有方向发射声波不同,美国技术公司的超声波扬声器只向外发射一束声波,就像手电筒的光束。而且只有当声波在传播方向上受到阻碍或反射时,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因此我们可以控制声音是让一个人听到或是让所有的人都听到。  相似文献   

13.
特殊儿童是指身心障碍儿童。分别有:视觉障碍儿童,指其视力在0.03以下的儿童;听觉障碍儿童,指那些使用助听器也听不清日常的说话声或者几乎听不见声音、听力有明显困难的儿童;精神薄弱儿童,指处于一种精神发育的缓慢状态,并不单指智力发育缓慢,  相似文献   

14.
数字科普     
《百科知识》2011,(1):48
<正>人耳能听到的声波范围极广,从每秒振动20次到每秒振动2万次。相对比较,狗的听力范围更为广泛,它们听到的声波范围是每秒15次到每秒5万次。全世界每年使用8000多万种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大众科技》2009,(2):9-10
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觉。据《新科学家》(www.newscientist.com)网站报道,最近研究发现,红外线能够像声波一样刺激内耳的神经元,这一发现也许能够使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更加先进。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在20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开展对水下声音的科学研究,但水下声音的存在早已为人们所知。南太平洋和西非的原始渔民采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只要将耳朵紧贴桨柄,水下声音产生的振动就能传递到木头上,被人耳听到。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静寂的”海洋世界里的动物们可以用叫声传递信息这一事实才广为科学家们接受。水下声音只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主要是水面所造成的障碍: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碰到水面时,99%的声音不是被反射,就是被吸收;水下声波的振动也同样被“囚禁”了。轻装潜水员几乎听不到经由耳朵里残留的空气所传递的水下声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年纪的逐渐增高,听力会越来越差,尤其是对高频声波的反应更加迟钝。很多人为了听得更清楚,会将电视或音响的音量开得很大。但这样做只能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可能会加剧听力障碍。  相似文献   

18.
声音制冷     
一看题目,你也许会问:声音是空气的振动,到最后无非是化为热,怎么能制冷呢?的确,噪声是当前社会的几大公害之一,吵得人无法工作、无法休息,甚至损害听力。但在适当的情况下,用声音制冷,代替传统的氟利昂制冷剂,减少另一种污染,这也可谓以毒攻毒吧!通常的制冷机是用一种导热很好且易于液化的气体作为制冷剂。首先用压缩机把“工  相似文献   

19.
对于视力和听力不好的老年人来说,眼镜和助听器是他们随身必带的物品。如果把这两样东西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会使老年人的生活更为方便。于是,我想到了下面的技术方案(见图):在左右镜架上分别安装一个助听器,助听器的连接线位于镜架的空腔内,并从镜架脚伸出后连接到耳塞上。这样,  相似文献   

20.
<正>不管你的孩子多大,当听到孩子耳聋时,总是如晴天霹雳让人震惊,或许你一直就依稀感觉对孩子的听力不好,但就是不相信这种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孩子头上。这时候就要立即去找专业的耳科医师为你服务了。一旦被确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要尽快地抓住3-6岁以前的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人工耳蜗又称人工内耳,原理是将电极插入耳蜗刺激耳蜗神经的末端,植入对象是重度耳聋患者。内耳的感受细胞即使不存在,但耳蜗神经有残存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