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里的微生物当你走到一塊丰产田里,抓起一撮松軟肥沃的土壤,看到这充滿小顆粒和細碎粉末的土壤。你也許会想到:这些土壤,为了使植物生长得健壮而旺盛,曾經供应了許多的养料。松軟肥沃的土壤,就像一个巨大的食品工厂,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植物根部吸收所需要的养料。土壤中有着各种的矿物質、有机質和水分。此外,  相似文献   

2.
未来的食物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正受着由于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所谓饥饿地区里,这就是绕地球一圈的赤道地带。那里的土地十分贫瘠,那里的居民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是在一些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反常的恶劣气候,谷物欠收,或是因政治、经济等问  相似文献   

3.
土壤遭到破坏 目前,有110个国家的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物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4.
腐植酸这个名称一般人都觉得很陌生,但它却广泛存在于我们地球上的各个地方,土壤、湖泊、河流、海洋以及泥炭、褐煤、风化煤中,处处都有它的踪影。它不像岩石、植物那么显而易见,一般需要经过一个提取过程,才能得到它。它最早是于1786年由一个叫阿哈德的科学家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随后,  相似文献   

5.
地球表面無論在那一個地方,都有土壤的存在。我们天天和它見面,時時和它接觸。沒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長,房子也不得建造,人類就會饿死,冻死。於是我们就會想起:“土壤是從那兒來的?”有人說是天上掉下来的。又有人說是地球本身原来有的。不對,那些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有广阔的温带,有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有土壤肥沃的广大平原,有起伏的丘陵,有高低不同的山地,还有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无论温带和热带,无论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地,到处复盖着不同的土壤,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耕地,有林木,还有草地。为了使它更好的为我们出产更多的农产品,就应该合理利用它,充分发挥它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开花的心     
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树。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们不是像其他树木一样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而是在贫瘠的山峁上。每每有人看到它们,它们总是像一群长年累月没有人管教的孩子,杂乱无章地生长在一起。它们又瘦又矮,常常不足一米高,但是,它们仿佛从来没有被自己的“长相”负累,在绝壁上的乱石缝间,在其他任何植株都无法生长的地方,欣欣然怒放成一片茁壮的气象!  相似文献   

8.
陈金法 《百科知识》2011,(24):36-38
在植物世界里,不同的植物适应的生存环境也不同。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之地,植物生长繁茂,种类较多,而在高纬度、高海拔的苦寒之地,植物的身影也稀疏寥落,只有耐寒品种傲然生存其间。在茫茫的北极苔原和高高的长白山顶,就生长着这样一种顽强的植物,它就是被誉为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仙女木。  相似文献   

9.
灌溉的目的除了使农作物获得足够消耗的水份,也是为了使植物所需的养料和水相溶解,变成可给状态供植物吸取。灌溉适当还可增进土壤的实效肥沃性,不能看成单纯供给作物所需水量。灌溉的水份过少固然影响作物的生长,水份过多其恶果更为严重。用水过多,长期用大畦漫灌的方法浇水,将使土壤结构破壤,表土板结;土壤中的肥料因用水过多渗透到地下水层而随之流失。无结构的土壤增加了毛细管作用,促使地下水易於上升,增高地下水水位,并将土壤底层的鹽類带到表土上来,  相似文献   

10.
土壤的秘密     
刘艳 《百科知识》2010,(1):17-18
看看自己的脚下,土壤是多么平凡的东西,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的地球表面没有土壤覆盖的话,人类将遭毁灭。没有土壤,植物无法生长,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就无法得到食物。土壤到底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将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放大数十上百倍你就会发现,它们的主要部分是细小的碎石块。此外,空气、水、微小生物也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别忘了最重要的部分——腐殖质。  相似文献   

11.
喜树     
《中国科技信息》2004,(3):62-62
喜树学名Camptothecin acuminate Decene,为珙桐科旱莲属植物。别名:旱莲木、水桐树。喜生长在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常野生在山地沟谷潮湿的地带。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强。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停止生长,在15摄氏度左右展叶。  相似文献   

12.
在史前人类到来之前,莫斯科一带和以往一样,寒风凛冽,土壤贫瘠,严冬更是可怕得难以置信。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类来到这里,并且在此安家落户?很久以前,俄罗斯人的游猎倾向就曾引起过人们的注意。他们为什么要朝这个方向,来到这个地方?只要稍微一想,就会产生疑问,他们为什么不在南边更宜人的地方生活?为什么要到寒冷贫瘠的北方接受永久严酷的考验?莫非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故事中那种自惭形秽、自认败北的人们对自己的放逐吗?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与我们的健康土壤和我们的健康大有关系。我们维持健康,得从植物取来食物;植物却从土壤餍足它们的食欲。在土壤中穿插密布的千千万万的细根和根毛,张开它们贪馋的嘴巴,无餍足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这些,成为它们的体素,组合了它们的养分,使它们能滋长、繁荣下去,并供应了我们最合式的食料。我们不能直接张开嘴巴去吃土壤,但我们需要土壤中含存的水分和矿物质。我们需要的无机物虽不甚多、但很重要,缺少了就会发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4.
一、平贝为百合科植物,以鳞茎入药。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主产东北,尤以吉林省通化产量最多。河北、陕西有引种栽培。二、生长习性野生平贝多长在山区林下及溪流两岸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较湿润的地方。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东北能安全越冬。喜疏松肥沃的砂壤土。粘土地、砂地及低洼地不宜种植。平贝是喜冷凉湿润气候,怕炎热干燥的植物。野生平贝多生长在山区河边,沟旁下坡土质疏松,含腐殖质丰富湿润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中。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种平贝必须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渗透力强背风向阳的砂质壤土,和具备排灌条件的山问平地种植,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土地,不宜种植平贝。选肥活疏松的黑土或细砂土,春季化冻后翻耕,经过晾晒,把土耙细作成高畦,畦的高低,可视地势来定,地势高的地方畦可低些,地势低的地方畦宜上高些。一般畦高13-20厘米,畦宽1.0-1.3米,长随地形而定,畦沟30-50厘米,量地划线后,把畦床内的表土翻到畦沟上,挖深沟10—13  相似文献   

15.
南风 《知识窗》2010,(3):7-7
植物学家首次发现有些植物也“食肉”——它们杀死昆虫来“给自己施肥”。研究者发现.这些植物用茎上有粘性的体毛来捕杀昆虫.当昆虫腐烂并掉到植物的根部时.植物就开始通过根部吸收原本在昆虫体内的营养。人们认为植物的这种技能可以应用于给野外贫瘠的土壤补充养分.但即使在你自家的小菜园里也可以用上这种技术的。  相似文献   

16.
植物除了需要水分、二氧化碳和日光之外,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其他的养分,其中以氮、磷、钾为最需要。但是土壤中氮、磷、钾很不够,为了给土壤补充氮、磷、钾,所以我们需要制造和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现在我们着重地介绍一下磷肥。磷是植物细胞中核蛋白的主要成分,它对于植物发芽、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磷能够刺激植物早开花、结实,生长茁壮,提高农作物的收获量;并且有助于豆科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时代》2008,(3):107-107
为了弥补从贫瘠土壤中获取的营养不足的问题,猪笼草等肉食植物会诱捕并消化些小虫和其他生物。虽然通常肉食性植物的陷阱只能捕捉小虫,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些生长在热带丛林中的肉食性植物会长出一种水罐形的陷阱,这些“水罐”小的只有一个手指大小,大的跟足球差不多,不仅能捕捉小虫,甚至还能将小型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然后再慢慢享用。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们的印象中,植物既不言语也不行动,它们对生活的"规划"似乎比不上动物们。可事实并非如此,植物也有智慧的一面。植物的智慧植物都喜爱太阳的"抚摸",当暖和的阳光照射在植物身上,它们背光一侧就会生长得更快,植物发生弯曲,仿佛在向太阳鞠躬似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植物的"向光性"。不仅如此,当植物感受到土壤的水分不均匀,而自己所在的地区太过干燥的时候,它们的根系就会开始运动扩张,往更加湿润的地方蔓延,即"向水性"。相反的,如果土壤水分过多,空气稀少,  相似文献   

19.
科苑鲜果     
<正>氮怎么变成了你的头发?下次梳头的时候,想想是废弃的氮制造了你的头发。你体内的所有蛋白质,包括形成头发的角蛋白,都包含有来自空气的氮原子。但是空气中的氮是没有生物活性的,氮要变成你的头发,必须先转换成一种更活泼的形式。利用固氮细菌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们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附近,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氮并把它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氨是一种微生物肥料,可以使植物生长的土壤变得肥沃。当你吃植物的时候,你就是在消耗原本存在于大气中的氮。  相似文献   

20.
土壤圈物质循环实验室(LMCP)建立于1987年8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开放实验室之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土壤-植物系统中物质运动的过程和机理及其宏观效应,为农林牧业的发展和改善环境生态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室下设6个分支实验室:土壤碳、氮循环实验室;土壤金属元素迁移转化实验室;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循环实验室;土壤胶体界面物质传递实验室;根圈物质迁移转化实验室;土壤演化与退化实验室。1987年11月,正式宣布对国内外开放,并于1990年11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对本实验室三年工作的评审,在学术评议和管理评议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好评。现就三年来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走过的路程作一简短的回顾,并就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选择谈一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