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等奖何占豪(口述)楼伊菁(整理):古韵新声:从《梁祝》到"南音"(2015年第3期)二等奖陈思和:靖南中学的故事(2015年第5期)葛卫东(口述)张晶晶(整理):上海,寻觅红色文献的宝地(2015年第11期)三等奖邱根发:在丁香花园的浓荫下(2015年第2期)朱雪芹(口述)陆其国(整理):天道酬勤打工路(2015年第6期)张毅:琉璃工房的迁沪春秋(2015年第7期)刘彦麟:一位沪漂创业者的酸甜苦辣(2015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2.
回音     
<正>张作光(山东):《档案春秋》是我最爱读的杂志之一,每期文章都仔细阅读。2015年第2期看到了《不灭的星火》一文后,我一口气读完,稍作休息又读第二遍,对老伴说:"要是能有一本《银幕荧屏一老兵·仲星火》这本书该多好啊。"老伴也说:我们这代人是看《李双双》电影长大的,李双双和孙喜旺是咱最崇拜的人了。在她表妹的帮助下,终于收到了这本书。所以,我和老伴特别感谢《档案春秋》,感谢作者老老夏,让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2014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30本年度好书入选"2014中国好书",其中文学艺术类9种入选,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排在第一。看完颁奖典礼,我当夜一口气将纳入读书计划的《瞻对》读了大半,尽管对各类文皱皱的奏折和皇帝的批示读起来还有点拗口、理解起来还费点脑筋,但它是用文学手法对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  相似文献   

5.
本刊2009年8月上旬刊发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汤啸天的文章《"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规定之新认识》,引起业界、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本期刊发两篇讨论文章:一是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靖鸣的文章《我对"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几点意见》,二是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张建波的文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执着阅读     
余华 《出版参考》2010,(10):5-5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相似文献   

7.
《诗经》这一中国文化的元典,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阅读《诗经》也就成为今人深入了解华夏古老文明的一条必经之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知诗意而入诗境,这是我的读《诗》三昧。得此,读《诗》评《诗》能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8.
回音     
正蔡美权:最近看了贵刊《宣传储蓄画的故事》,读了颇有感触,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种"有奖储蓄",存单上有12个小格,每月存1元,每月开奖一次。当年存一元都是要精打细算的,那种"有奖储蓄"到年底连本带息一起取出,也可以买件称心的东西。我提议,如能把相关有奖储蓄的档案详细地整理介绍,定能唤起人们对那个岁月的记忆。潘鋐:贵刊2015年12月的《延安故事的传播》《说名道姓皆学问》,都是我爱读的,一股50年代的革命热情怦然涌出。这种心态,如今的年轻同志可能是体会不  相似文献   

9.
笔者前因阅读唐人碑志,其中所得已整理为《读唐人碑志札记》,此后又陆续发现碑志中的一些零碎材料,从中或可窥唐时风尚,或可补前贤论碑志文体之阙,特将之拾掇成篇,名之日《续读唐人碑志札记》,以就正于世之博雅君子。所取碑志,不限于石刻。一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一《罗处士志》云:"襄阳有隋处士罗君墓志曰:‘君讳靖,字礼,襄阳广昌人。高祖长卿,齐饶州刺史。曾祖弘智,梁殿中将军。祖养,父靖,学优不仕,有名当代。’碑字画劲楷,类褚河南,然父子皆名靖,为不可晓。拓拔魏安同父名屈,同之长子  相似文献   

10.
啸之新考     
"啸",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召南·江有汜》即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的记载;《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楚辞》中也有关于啸的记载,如《招魂》:"秦篝齐缕,郑帛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吴王"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自东汉开始,名士多好长啸。《后汉书·向栩传》说向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不好  相似文献   

11.
图书推荐     
流行文化和电视自诞生以来,就被指控是可憎又盲目的偷窥狂,是群众心灵的一种足以让入被催眠的强度,被投射回自身的疯狂表现。因此,窥视文化就是:一群失去联结、彼此陌生的观众,蜷缩在自己的黑暗住所,不安地等待"真相时刻"。(《我爱偷窥:为何爱上自我暴露和窥视他人》,[加拿大]霍尔·涅兹维奇著,黄玉华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1月)  相似文献   

12.
读2004年《文献》第1期杨成凯《徐乃昌卒年补说》,他说徐氏卒于1943年是对的,但我还可再作补充。一、杨文引用《郑振铎年谱》1943年段披露的郑振铎日记:"得徐积余先生讣闻,为之愕然(卒于四日申时)。"这当然是确证。我还可举胡朴安先生1943年写的《病废闭门记》为证:"二十七年(1938),徐积老患脑溢[血]之症,我二十八年继之。……积老长我十年以上,刻书甚精,如《积学斋丛书》、《随庵丛书》等,皆是有用之书,不是装饰品之诗文。惜病废五年后,于民国三十一年(按,"五年后"当是民国三十二年)弃世,伤  相似文献   

13.
一封来信     
《编创之友》编辑部:最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贵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刊出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五日胡乔木同志致我的一封信.信中指出《革命历史画选》出版说明中的语法错误,今天读起来对我还是很有教益.《革命历史画选》的出版说明,虽然不是出自我的手笔,而是编辑室一位领导人代庖;尽管事前我也曾为此"说明"向出版社总编辑提出异议,建议另请人重写,但始终未被采纳.可是,  相似文献   

14.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15.
引子——一次短暂而曲折的读书经历现在国内正流行着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瓦尔登湖》.我也跃跃欲读,5月初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借了两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译本,又从网上下载了最有名的徐迟的译本.为了能够读好这部难读的书,我初步对照了三个译本,从中选择了徐迟的译本和王光林的译本(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05年)作为阅读本,以徐迟译本为主,碰到不容易懂的地方,再对照王光林译本.这种做法还真管用,帮助我解决了几处难题.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翻译确实是一种再创作的智力劳动.我首先仔细地阅读了徐老的《译本序》.徐老在《译本序》的开篇就讲:"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我已经退休12年了,对名利早已心如止水,对家庭、子女也心意满足,安安静静地读书有四五年了,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徐老对读《瓦尔登湖》的要求.可谁曾想到,读第一章"经济篇"就卡壳了,总感到读的内容似乎不进脑,引不起兴趣,不知所云,硬着头皮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  相似文献   

16.
<正>一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中南中学(教会学校)读高中,由于家境贫寒,读了一学期就辍学了。1949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到南京新街口买东西,看到《新华日报》上刊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在南京招生的广告,招生简章说明需要招电讯、卫生、后勤、文艺、新闻等学科专业。看到报纸后,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我曾想过等高中毕业后,就去学电讯或读卫  相似文献   

17.
《无从驯服的斑马》是沈从文、其子沈虎雏和其孙女沈红三代人,用语言呈现的一个家族高贵而深沉的精神之源。 书的结构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沈红《湿湿的思念--写给爷爷》代序;《从文自传》包括: 《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本大书》、 《预备兵的技术班》、《一个老战兵》、《辰州》、 《清乡所见》、《怀化镇》、《姓文的秘书》、 《女难》、《常德》、《船上》、《保靖》、《一个大王》、 《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附记》等篇;以及沈从文的一些杂文: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 《自我评述》、《抽象的抒情》、《无从驯服的斑马》等。最后一部分是沈虑雏辑录与父亲的生活回忆《团聚》。 虽然全书只有14万字,但米褐色包装的典雅之气,加上感人肺腑的细腻文字,必令人爱不释手。本刊编辑在"坐拥本书"中特辑录此书精粹数笔,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蒙的作品,我读的不多。王蒙18岁发表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岁发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轰动文坛。文革结束后不断有佳作问世,他还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任文化部长。惭愧的是,我只完完整整地读过他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另一部就是前两年出版我刚刚读过的《我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9.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20.
杨子才 《传媒》2000,(4):16-17
记者:从报上的文章得知,您曾长期阅读史书,能否介绍一二? 答:我读史书始于50年代。那时我在广州,从古旧书店廉价买得一部上海世界书局影印的《资治通鉴》和一部线装本《史记》,便读了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40年来,二十五史读了前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