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宇航员与细菌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态,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细菌,如果没有寄生在肠道内的细菌,我们根本无法消化食物。但是,细菌往往也会导致感染的发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宇航员的生活可能会面临细菌的可怕的威胁?这决非耸人听闻,由于地球上的许多细菌完全能适应寒冷干燥的太空环境,所以哪怕人类的飞行器在太空中飞行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些细菌也不会死亡。那些经历过太空飞行的宇航员的状况已经明确显示,太空环境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面对细菌的威胁。因此,为了宇航员的健康,充分了解太空环境下的细菌非…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太空连续生活340天后不久前重返地球,他迄今累计在太空生活了522天,成为在太空时间最长的美国宇航员。而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则保持着在太空连续逗留的最长时间纪录——438天。长期在太空生活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3.
<正>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威胁着宇航员的健康和飞船的安全,这已是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细小的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往往会在航天飞行过程中发生突变,给识别工作带来困难。为此,美国太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是人体内微生物与肠道构建的共生关系的生理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体肠内微生物菌群中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以及它们与肠道之间共同建立了微生态平衡。双歧杆菌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典型的生理性有益菌,双歧因子是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有效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调节微生态优势平衡,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5,(9):F0002-F0002,i0001
最近,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地进行了3次太空行走,修复了航天飞机外部隔热层的故障,更换了国际空间站有问题的陀螺仪。自1965年人类第一次实现太空行走以来,宇航员们已经在太空中完成了100多次行走,在太空舱外散步、做实验以及修理太空舱外壳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修理哈勃望远镜时,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而且他们是轮番出舱,如履平地。当时的4位宇航员以两人为一组,轮流进行5次太空行走,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修”。哈勃望远镜正是在这浪漫的行走中完成修复工作的。然而人类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正>在各种科幻电影中,观众难得看到宇航员生病的场景。假如宇航员真的在太空中出现头疼脑热等不适,离他们最近的急诊室是在十万八千里外的地球上,他们该如何是好呢?现在的做法是,宇航员会在飞船里准备一个药箱,里面放上一些常用药物,比如退烧药、消炎药、止晕药等。当感觉身体不适时,宇航员会向地面的医生报告,医生会及时发出指令,告诉他该怎么吃药。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一种由纳米碳构成的生  相似文献   

7.
<正>科幻大片《地心引力》在不久前上映,讲述的是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中出现了意外,结果漂浮在无尽的虚空中,为了返回地球,他们开始了不断努力。它是一场太空求生的虚拟演练,是号称最写实的硬科幻类影片,尽管使用了大量特效,其逼真程度仍是让人叹为观止。大导演卡梅隆对它的评价是"影史上最好的太空片",美国一位前宇航员也公开赞叹影片表现得"非常靠谱",很多细节甚至"不可思议"。宇航员真的有必要在太空行走吗?在太空行走真有这样危险吗?影片中的求生手段能否实现呢?  相似文献   

8.
漫话太空服     
1970年,俄罗斯安德里扬·尼古拉耶夫和维塔利·谢瓦斯季亚诺夫在太空中工作了18个昼夜。在宇宙中飞行这么长时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两位宇航员回到地球后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他们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饭得靠别人喂,而且只能消化流食。谢瓦斯季亚诺夫甚至只有伏在地上才能稍微挪动一下地方。谁都没有料到,失重会给人体带来这么大的影响。科学家们意识到,需要专门进行研究,以防止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地球引力不适应。专家们设计了锻炼筋骨和肌肉的器械,并增加了宇航员的食物定量。不过还需要设计特殊的太空服,因为普通的衬衫…  相似文献   

9.
宇航员在太空中面临许多身体上的挑战,比如会受到强烈的辐射,还有骨质疏松。最近,美国宇航局又发现了宇航员可能面临的一种健康威胁——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相似文献   

10.
"一切都应得到循环再利用",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佛罗里达肯尼迪太空中心太空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口号。20年来,实验室太空农业研究人员将人、植物和微生物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可再生系统中,通过这一自给自足的环境,宇航员可在太空中旅行数月而不必依靠来自地球的补给。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爆红",再次激起人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然而,面对深空探索,人类始终面临—个重要难题——如何在浩瀚的太空中,为宇航员或太空旅客、移民者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生命保障系统?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出可以向细胞外分泌蔗糖的蓝藻(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已知的、能产生氧气的光合自养型微生物,具有比植物更加高效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绿色光合植物的祖先)。  相似文献   

12.
正许多人都喜欢自拍,但无论地球上的人们怎么自拍,与下面这些太空自拍照相比都会逊色很多,因为广袤的宇宙、顶尖的太空机器为其充当了背景和道具。太空自拍的"鼻祖"是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1966年在执行"双子座"12号任务期间,他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太空自拍照个国际空间站上的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2012年9月一次太空行走时的自拍照。明亮的太阳出现在背景中,地球的景象则映射在其面罩上  相似文献   

13.
<正>虽然现在的太空食品营养丰富、种类繁多,进食也非常方便,远非过去"牙膏式"食品可比,但人们仍然觉得不满足。试想,如果不能时不时地喝上一杯酒,品尝一杯咖啡,那么太空生活将会多么无趣!喝上一杯可乐1985年7月12日,身穿"太空服"的可口可乐坐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了首款进入太空的碳酸饮料。为了保证宇航员在失重的状态下能顺利喝上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还专门设计了"太空罐"。罐子里安装了固定的带封口的吸管,可以防止饮料倒流。唯一令人遗憾的是,饮料不是冰镇的。可口可乐不仅受到美国宇航员的欢迎,还引起了苏联宇航员的兴趣。1991年,"和平"号空间站上也进行了可口可乐太空罐的测试。  相似文献   

14.
<正>人在失重的情况下,心脏会变得圆一些。最近,美国科学家对12名宇航员的心脏,分别在他们离开地面之前,以及从国际空间站返回之后不久进行了超声波扫描。此外,他们还训练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用超声波装置对自己的心脏扫描。结果显示,宇航员原先梨形的心脏,在太空微重力的条件下,变圆了。根据心脏长和宽的比例,平均变圆了大约9.4%。尽管心脏的这种变形,等宇航员返回地球之后,会慢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美国的一对宇航员夫妇——马克·李(39岁)和詹·戴维斯(37岁),参加了美国宇航局组织的一次太空航行,成为地球人中一对遨游宇宙的鸾凤。在同行的7名宇航员中,还包括一位精通妇幼保健的黑人妇女,据说她将为在太空中分娩的戴维斯接生,并负责照料第一个太空婴儿。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各国人士的极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在人类的肠道中普遍存在,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很多人对微生物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认为微生物对人体有害。事实上,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们的免疫力。从某个角度来说,肠道微生物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本文将具体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知道,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在太空中近光速旅行的人,会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更年轻一些。那么,人如果一直待在太空中生活,是否也衰老得慢些呢?最近,德国科学家对比了3名宇航员出发前和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之后的皮肤。他们发现,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待了199天之后,相比从地球出发之前,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变多了,但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I0007-I0008
<正>一种内嵌传感器、并能移动和伸缩的"布机器人"即将大显身手了。它们将会帮助未来的机器人获得拥有"触觉"的"皮肤",成为增强人体力量和耐力的机器人外衣,减轻飞行员和宇航员航行时受到的冲击力,还可能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得力助手。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研究人员在构成机器人的棉质布料中,混合了由柔性聚合物制成的传感器和记忆金属制成的线状驱动器。记忆金属在加热升温时,便会蜷曲收缩,使布料"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1年前,通常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宇航员的尿液都是简单地倾倒在太空环境中,一旦尿液落在真空舱上,它会很快冷冻形成微小晶体结构,作为太空残骸漂浮着。据称,宇航员们曾描述了观看尿液释放到太空中的情景,称这是太  相似文献   

20.
杨孝文 《百科知识》2012,(15):20-21
正中国于6月16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九号"飞船,并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对接。这次任务的一大看点是,中国女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49年前的这一天,前苏联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单独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升空,成为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继她之后,又有很多女宇航员进入太空。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女性在太空探索史上创造的一个个"第一"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