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汉奎 《百科知识》2012,(18):16-18
正地壳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所组成。"板块"这个术语是加拿大人威尔逊在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连绵不断的活动带网络将地壳划分为若干有限的刚性板块,它厚度大约从几十千米至200千米,这个厚度相对于地球6371千米的半径来说只能算是薄板了,所以称它为"板块",全称为"岩石圈板块"。地球的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也称新全球构造理论,它是  相似文献   

2.
<正>在地球的历史上,很多"大事件"塑造和改变了地球:来自太空的岩石撞击,熔化了地表;地壳板块漂移,改变了海洋和陆地的格局;火山爆发影响地球大气层的状态,导致气温时高时低;地球上孕育出生命,同时它们又改变了地球……所有这些"大事件"都在地球的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把岩层变得像一本"日记"。日记中的"文字"包括地质学上的改变,也包括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体形成的化石。这些化石告诉人们,某一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怎样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的地球是一颗很独特的行星,迄今为止,它不仅是唯一有生命栖居的岩石质行星,而且还是表面唯一有着板块运动的行星。我们知道,推动这些石头"筏"运动的是板块之间不断上涌的地幔物质,这就好比煮饺子,水开之后,中间沸腾的水就把饺子往边上推。通过这种方式,行星内部的热量能够缓慢有序地释放出来。这样,地球才不至于爆炸。不过,据科学家的看法,地壳原先是完整的一块,裂成板块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4.
问题与解答     
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 戴虎 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象,它们的区别在于地震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用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火山爆发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岩浆喷发的形式释放出来。但是有些时候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有活火山的地方,如果发生地震,由于板块碰撞或者板块撕裂,就有可能会引起火山爆发;而火山爆发时也会伴随着地震。——编者  相似文献   

5.
自从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板块学说之后,人们开始了对地球的地壳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经过人们的努力,人们发现:地球表面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几大板块组成,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版块、南北美洲板块、大西洋板块。  相似文献   

6.
“板块论”和“相对论”、“量子论”一样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科学理论之一。“板块”是加拿大人威尔逊在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连绵不断的活动带网络将地壳划分为若干刚性块体,它厚度大约为10~60千米,但相对6371千米的地球半径来说,只能算是薄板了,所以把它称为板块。板块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被提出后,很快风行世界。它是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  相似文献   

7.
关于地球海陆的变迁,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1910年左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并在魏格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或称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所组成,而这些板块则是由地壳和最上部的地幔所构成的,厚约70~125千米,称为岩石圈。在坚实的岩石圈之下,是一层具有塑性、厚约250千米的地幔——软流圈,这些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缓慢移动,并且各自消长,使得地球表面变成一幅板块大拼图。板块运动学说被科学界所接受,一种重要的证据,就是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地磁…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问题与解答]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戴虎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颗岩石行星,地壳中最主要的元素是氧、硅、铝等,它们组成的最常见的化合物就是硅酸盐,也就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矿物。由于地球是由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尘埃盘中  相似文献   

10.
钠元素是地球的主要成员之一,整个地壳按重量而言,钠占有2.4%;在已知的103个元素中名列第六;如果单算金属元素,那末它的含量仅次于铝、铁、钙,而坐第四把交椅。钠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之广,也是许多元素所不及的,它不但有自己的丰富的矿床,而且在土壤,水、甚至高层大气中,也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洞察"号为火星做"体检"美国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不久前发射升空。如果一切顺利,它将在今年11月26日前后降落到火星表面。作为首个专用于火星内部结构考察的探测器,"洞察"号携带有地震仪、地热流探测仪、火星自转与内部结构实验仪等设备。地球上的地震主要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火星上的地震则主要是由火山、地壳裂缝和陨石撞击引发的。每次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正首探地球壳幔边界来自美、英、中等国的科学家将利用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Slo Mo"计划的首航。"Slo 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霍面的性质"的缩写。莫霍面是以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命名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在这一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传统的理论认为大洋下地壳与地幔之间被  相似文献   

14.
谭征 《百科知识》2011,(12):17-18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世界大洋底有一条连绵6.4万千米长的巨型海底山系,这是新洋壳产生的地方;二是科学家揭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根据板块构造说,地球的表面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既有陆地板块,也有海底洋壳板块。由于板块间的漂移、挤压和碰撞,出现了地球表面的陆海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地     
穿过地球的超深钻井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要求直接穿过地壳到达地球深处。大约50年以前,美国地震学家A.莫霍洛维奇研究了地震波的傅播,发现在地表以下某个深度上,有一个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上地震波发生强烈的折射和反射。这个分界面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被它所分割开的上、下部分岩石性质有显著的不同。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把莫霍洛维奇分界面以上的地球上层,称为地壳;从分界面往下至深度为2900公里处,称为地球的中间层;从深度为2900公里处往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地球的半径为6370公里)。地壳的厚度一般是30-80公里,在海洋底下要比大陆底下薄得多。在地壳深处乃至它下面的中间层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正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名将傅园慧让"洪荒之力"火遍网络,但你知道什么是"洪荒之力"吗?它又有多大威力?8月8日,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给出了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那时候的地壳很薄,地震频发,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多次大洪水。经过几轮造山运动后,地球上的大气环流逐步建立,地壳也趋于稳定。可见,洪荒之力确实很强大……"其实,"洪荒"一词最初源于神话传说,指的是天地初开、混沌诞生之时。古  相似文献   

17.
从天文学角度研究地球我們的地球是一个40多亿岁的年輕行星,它有一个皺紋裂縫纵横交錯的粗糙的表皮——地壳。对于半徑六千三百多公里的地球来說,厚15—70公里的地壳不过是一层薄皮。地壳处在經常的运动中,有的地区漸漸升高,有的地区漸漸下降。升降交替进行,从久远的年代看来,仿佛有一道  相似文献   

18.
正它是宇宙中的"大块头",体积是地球的100多万倍;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很多行星、流星、彗星都得围着它转;它"岁数"很大,目前已经在宇宙中生活了几十亿年;它"呵护"着地球生长,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光和热;它偶尔也会"闹脾气",利用耀斑、黑子等"搞破坏"。它,就是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问的太阳。为了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科学家们发射过很多太阳观测卫星和太阳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自古就是地震多发区。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地震的研究从未停止。在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研究员韩鹏的科研生涯中,减轻破坏程度一直是他从事地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来,秉承着这一科研信念,韩鹏扎根在统计地震学、地震预测及风险评估,地球电磁学,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中躬耕不辍。"用科学来减少地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捍卫人类生存的权利。"韩鹏始终行走在抗震科研一线。  相似文献   

20.
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上亿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这就是板块运动学说所描述的板块运动过程。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地形,让一些地方高耸入云,让另一些地方深不见底。板块运动还导致了地球物质的循环。例如,植物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动物以植物为食,动植物将气态的二氧化碳转化,最终,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或者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