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2.
曾子作为孔门后劲,通过三省的工夫将儒家心性工夫论予以了基本确立,而"慎独""诚意"等工夫论都可溯源于他。子思则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模式为儒家心性工夫论确立了基础,因而儒家的心性工夫就在于如何"率性"。为此,子思特别重视"诚"的观念,天道是诚的,因而人道也应当是诚的。人道之诚,就是通过"慎独""诚意""节欲"等工夫使自己"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之心"发而皆中节"达到和。  相似文献   

3.
针对晚明学术思想的空疏与支离,冯从吾提出"本体与工夫合一"之说,强调工夫必须合于本体才是根本之工夫,本体必须依靠工夫才能显现。舍本体而用工夫,或舍工夫而谈本体,不是陷入支离就是沦为空虚,故一方面要"识得本体",另一方面还要"做得工夫"。就具体的工夫来说,冯从吾强调静中涵养与动时省察同时进行,即要于静中体验未发气象,这是根本性的工夫,又要在念虑发动处点检此心,做慎独、诚意的工夫。  相似文献   

4.
孙应鳌的审美功夫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是一种“求心”的功夫,包括“立志”、“敬”、“慎独”、“诚意”等具体的功夫方法.审美功夫讲求在日用常行中纯化心体,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具有内向体征的特点和将心体导向审美境界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慎独”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朱子以“存诚”“谨几”为核心,对“戒慎恐惧”与“慎独”两个概念进行了系统阐发,并对两者的动静性质作了界定。王阳明、湛若水等明代心学家则以“独知”“独体”为核心对“戒慎恐惧”“慎独”进行统摄,使之呈现出一个不断内化的演变历程。在去本体化思潮蔚然成风的清代初叶,李光地兼采朱子、阳明、蕺山之说,对“慎独”进行创造性诠释,他高度评价了朱子将“戒慎恐惧”“慎独”二分的思路,却又汲取晚明儒者之论,将“意”释为“心之所主”,将“慎独”与“诚意”释为同义。这一诠释思路使李光地的“慎独”说尊朱而不述朱,在新旧学风交替的清初具有独特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泰州学派"淮南三王"的"复初"思想非常丰富。王艮、王栋、王襞都就"复初"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王艮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只要人们诚意修身、体悟良知,就能恢复人之初的本性。王栋综合了王阳明的良知蒙蔽说和王艮的气质杂性说,主张体悟良知以保洁,以及反身格物、正心求初等修身复初观点。王襞认为人本有清纯的人性,但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被污染,出现了"失真"现象,他主张通过修养的办法去蔽复真。  相似文献   

7.
阳明学讲求功夫上身,以突破口耳之学缺乏行动力的局限。只有把良知化成良能,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用。因此,诚意先于格物,亲民重于新民,每时每刻都得柔心,训练自己的感觉。能力在感觉,意义在感觉。  相似文献   

8.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二曲在对《大学》的诠释中,提出了一套"明体适用"的思想。在明体方面,他从心学出发,认心、良知、明德三者为一,即人先天的道德本性;他以格物致知即探索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的道理和方法;其要旨在明体阶段主要体现为工夫论,即由静坐入手,以"悔过自新"来达到诚意。在适用方面,他调和了"亲民"与"新民",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同时,他向宋儒的"格君心之非"回归,并特别强调治国中的义利之辨。  相似文献   

10.
格物是王艮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泰州地处淮南,所以王艮的格物思想又被称为"淮南格物"。"淮南格物"的本质是修身,王艮把格物看作是修身的基础,认为修身的目的是正己而正天下,而正己的关键是反己。同时,王艮对反己提出了"诚意"的要求,主张以诚意观照自己。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诚信”在我国商业社会失范的现状,立足儒学的传统精粹,论述了“诚意”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中的基始作用;认为通过学习与受教育可以改变人性,去“巧”去“伪”,培育有道德诚意的企业人格;展示了通过客观的“知”来达到主观的“诚”、进而通过自觉的“反身而诚”以执守商业伦理价值的途径,在每一个企业人都能诚实地完善自我、实现价值的同时,共同锻造企业的诚信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磨尖掐尖》中几位教师进行了分析--语文教师费远钟胆小怕事,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英语老师郑丽争强好胜,近乎工作狂,却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语文老师莫凡宗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却也无可奈何。指出在当今高考制度下一些尖子生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他们不堪重负走向疯狂,并进而得出结论:罗伟章的小说表达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体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真诚与良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诚信危机剖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诚信教育应加强信用教育、规则教育,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良知的觉醒与道德情感的内化。通过教育者有步骤地实施道德认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计划,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基础。然而,近年来,诚信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突出,不利因素影响很大。本文从调查邢台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紧紧围绕学校自身、社会法律制度构建诚信培养框架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使他们具备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5.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非常严重,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符。因此,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建立信用评判体系和信用档案,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  相似文献   

16.
潘根林  吴惠强 《中国德育》2007,2(1):74-77,82
金华市为打造校园诚信体系,制度上要求建立师生诚信记录,鼓励各校结合校本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诚信、在记录中恪守诚信、在诚信环境中成长。这次活动特色鲜明,在德育工作管理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信用危机和诚信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大学生应该是这一美德的继承者和现代诚信文明的代表。但在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社会公害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信用意识淡薄、契约观念不强、自我推销误区和考试作弊严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坚持平等说理、注重实践、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和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香港发挥专门机构在反腐败中的作用,韩国的反腐败从严厉打击走向制度反腐,新加坡用利益约束反腐败,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成功经验,就是通过法律和制度进行反腐败。  相似文献   

19.
教育管理者应具有真实、真情、真诚的品格。真实是决策的基础。从实际生活的调查中引出原则,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才做决策,既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处世理事的道德原则。真情是沟通的桥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联系既可通过上传下达、贯彻执行、布置会报等工作方式去实行,也可通过生活关心、家访座谈、友情联谊等感情方式去实行。无论什么方式都以真情沟通才可启开心扉,从而使交流变成互动,使隔膜变成融洽。真诚是修养的要义。管理者也是道德的载体,心载道德方可实行伦理管理,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下属,才可在指挥、决策、运筹的各个方面得心应手,一呼百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