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的特点 1.隐匿性.网络社会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人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德鲁克既指出了科学管理的"经济人"的缺陷,又批评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社会人不足,认为只有"实践人"才能弥补两者的不足.德鲁克的实践人与马克思一样也存在三个维度:实践人的自然维度、社会维度、人自身维度;实践人具有主体性存在与客体性存在的统一性,整体性、生成性与社会性统一性.德鲁克的实践人在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感性"之所以能成为马尔库塞"新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与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感性"的压抑性存在有关,又与马尔库塞对于现有革命主体的失望有关.感受能力、反省能力、审美能力是马尔库塞人的"新感性"概念依次相连的三个重要特征,它们的完全恢复,实际上就意味着一个正常的、非压抑的人的重新出现."新感性"的提出不仅对既有社会给予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这种人的"新感性"最终还将为人类美好社会的形成和建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历史课堂中的"和谐"主要是指诸多教学因素作用发挥得恰倒好处,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诚然,一个和谐的课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人自身的同一.这种同一内在地要求必须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确认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一切从人出发,充分反映人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树立一切依靠人和人民群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伟 《中学生物学》2012,28(7):12-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性的体现和发挥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越来越多地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教育开始真正走向人的回归,它再一次与人靠得如此紧密.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学校要实现"授者"与"受者"的和谐、管理与服务的和谐、德育与智育的和谐、"法制"与"德治"的和谐,通过公共教育资源平台,为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时代的和谐,创造教育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论建构和谐社会中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王月  薛小娟 《班主任》2005,(10):12-14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加强公德教育对建立一个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坚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看,"和谐社会"既是结构合理的社会,也是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既是运筹得当的社会,更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分化,我国长期以来以农村和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正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需要通过公德规范来调节.因为社会公德在实现人与其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时代,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拯救地球"、"绿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等呼吁,这一现实揭示了生态文明正日益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和人类价值的新追求.人们开始用生态的观点和方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和"文化,"人文奥运"的理念将人的发展作为奥运会的核心目标."人文奥运"强调了人本身的提升会带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融洽的社会关系,最终达到.和",实现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中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是建基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基础之上的以个体发展为本位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推动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发展.但社会个体在追求"独立"的"单向度"的发展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问题.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教育、文化和制度等的创新与建设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实现个体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以教育作先导、以文化作依托、以制度作保障,实现个体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构建我国个体主体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实践"的哲学追问,在人类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唯物史观之"现实的个人",蕴含着社会关系的现实规定,它是实践的存在,具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性.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5.
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思想.这一基本思想反映在他关于教育本质、师生关系、知识教学、人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在有关这些问题的论述中,他始终坚持将"人"作为重要的核心和最终的目的.顾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及所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的其他人.顾明远先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超越了教育思想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等理论简单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水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水平上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全民 《文教资料》2008,(16):76-78
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了主体异化现象,指出社会由于"物化结构",从而人丧失了主体性,沦为"单向度的人",并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故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和揭露,对人的主体性予以关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教育与人"和"教育与社会"两大命题中,更受关注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在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更受重视的也是后者而非前者.在对"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及重要词语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备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职业化、个性化以及持续化的功能方面有必要作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是它的基本前提,而社会形态理论则是它的逻辑结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原理既是唯物史观揭示、破解所谓"历史之迷"并得以创立的关键环节之一,又是唯物史观原理阐述的基本层面之一.人、特别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具有相对独立的重大意义.这一整体框架安排的"潜在"逻辑思路,是以"人的活动"与"活动着的人"两大视域审视社会历史.只看到了前者,就会得出"人学空场"的结论;只看到了后者,就会得出"社会无规律"的结论,因而必须坚持两者的统一.总体把握唯物史观原理需要高度关注两个论点:其一,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优先地位"的一般原则,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心线索;其二,坚持唯物史观主要原则和重要原则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回答"人"与"物"的关系时都有其局限性.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人"与"物"的关系.当前教育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来讲都还未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此,新时期以人为本教育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发展中的个人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的矛盾关系、学生发展中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等诸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尚"和":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以和为贵心态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根源.尚"和"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增强民族的群体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使中国人养成顾全大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人过于尚和,忽略了适度"竞争"在平衡人我与群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