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在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和学科自身逻辑规律发展的共同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初步形成,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促进学科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方法论作用。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坚持、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审视与反思,能够完善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若干方面,促使学科更完整地发展和更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范式尽管都是为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范式是扬弃“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利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出场是在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和评价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学科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进行宏观探讨、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归宿不同而进行范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范式等几个方面。但从整体上看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以“传统教育学范式”为蓝本、对“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非此即彼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的阐释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以深化其范式研究,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内在逻辑及其具体演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内涵,贯穿主线、问题域以及境界层次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孕育、形成于科学研究进程中,又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就,展示其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吸收学界关于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研究成果,保持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之间的必要张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范式的成功转换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必要方式,因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及其转换问题被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范式的提出与确立,是其学科理论内在发展的必然。以哲学本体思维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存在为何,可以确证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范式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应深切观照其与人生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多次的转换与整合,其中,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发挥",成为了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由唯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转变;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实现由显性教育向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存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现存思想政治教育归类为工具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型思想政治教育和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原因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在于加快其人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消解了它的价值功能,并陷入质疑其存在的意义危机,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本文尝试提出的立足人本向度、回归生活世界、走向和谐共生等路径,可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架构提供深层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9.
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创生的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社会学范式到人学范式的转换催生了包括研究对象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全面自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两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应以“两个对象”为中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史学、管理学是原理不能承载的;要加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研究并补充进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法在入学研究范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分为发展取向论、人学范式、文化范式、交叉学科范式等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于学科实践性发展比较缺失、共同体发展不完善及学科理论认同没有达成一致性,导致本身价值不明,使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仍然停留在“前范式的学派阶段”。因此,我们要积极强化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包括理念、意识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全面建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思想意识,推进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尚昆同志在很长时间内担任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宣传政治工作方面的领导职务,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政治思想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高度重视党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高度重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四是重视优良革命传统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3):111-113,12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所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梳理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研究的现状,在阐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的依据的基础上,阐发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不应局限于预案的编制完善和应急能力的训练。还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中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应对高校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特征不断探索、不断解决的问题。领导有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自身建设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开创和实施了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的两个伟大工程。江泽民在世纪之交,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经验,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就是要建设一个“三个代表”的党,就是要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的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等教育要实现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 ,必须要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本文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要解决现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 ,树立“大德育”观念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两课”主渠道优势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努力培养一支高水平、专业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6.
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其执政期间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次强调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来促进科学的发展。他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思想和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加倍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无产阶级,在甲午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到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一战”时期得以迅速壮大,且随着工人运动的展开,斗争水平的提高,无产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为有政治觉悟的自为阶级,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已经很难再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自己的问题意识、致思方式、价值取向和人性假设方面发生深刻的转变,才能重新担当其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指导原则、实施方法、目标任务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政治优势随着时代的变化正面临着挑战 ,比较突出的是阶级基础理论和党群关系方面的变化及其挑战。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我们党应对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此外我们还要有相应的制度层面创新和具体操作层面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