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教育》2006,(11)
陈至立: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制的重要作用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暨“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5月25日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制在促进基础研究、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相似文献   

3.
演讲人小传: 科学泰斗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一位对世界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一位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科学家。91岁的他仍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从2000年起开始主办教育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研讨当代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在2000~2001年举办的四次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基础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发展,21世纪教育展望  相似文献   

5.
综国力的日益强大使得世界为之瞠目,与此同时,各种深层次矛盾也如水中的礁石,隐约可见。在这一关键时刻,决定中国这艘经济大船行驶航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全国科技大会于2006年1月9日召开。此次会议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先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战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自明——科授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保护屏障,科技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科技已经成为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作用越业越显得重要。本刊在科技大会召开之际,锁定了一所始终走在自主创新探索之路上的高校和一位刚刚在世界获奖的青年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近百年来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而始建于187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更是以其先后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形成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创下了一个科研组织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团体世界纪录”和一个科学家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个人世界纪录”,被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法宝”,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有…  相似文献   

7.
笔者两年前曾就我国跨世纪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这一主题发表一管之见①。笔者认为在回顾与展望20-21世纪的交替时期,在这个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和深入发展的时期,建设富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华民族处在又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即能否在未来的21世纪使中华民族自立于环球诸民族之林,重振5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一个新的交汇点。是一个在世界上人口适度、素质上乘、环境良好、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共同富裕、精神振奋的强国,还是人口失控、素质下降、环境恶化、政局不稳、经济呆滞、技术落后、贫…  相似文献   

8.
结合"法律基础"教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竞争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命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程,既是进行普法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宣传国家安全法律、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就如何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世界各国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十五大报告将教育和科学视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把教育提高到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的高度。怎样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外语教学领域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跨越世纪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中国科学家首先应该追求的是在世界前沿领域内不断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能讲我们的工作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基础研究建造的一些重大设施,其目的就是为推动我国在相应领域的研究工作接近或进入世界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1.
渭茂 《神州学人》2005,(8):16-17
“2005’上海诺奖大师论坛”4月2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我国的两位青年“海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曹谊林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斌博士与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台演讲,尽展中国青年科学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由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倡议,吴文俊、王元、程民德、谷超豪、冯康、杨乐、胡国定、齐民友、堵丁柱、李克正等十位著名老、中、青数学家发起的“21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讨论会”已于今年8月20日至8月24日在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陈省身教授,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相似文献   

13.
仇方迎 《科技文萃》2001,(10):46-47
海内外数十位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华人科学家,7月16日聚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议大厅,就推进我国纳米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进行研讨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4.
崔琦院士是美籍华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1998年10月13日瑞士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院士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从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儿子奋斗成长为摘取世界科学殿堂最高荣誉桂冠的科学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体华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接踵而至的机遇与挑战,合理的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迫在眉睫.笔者以当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从新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做了独特的分析;针对经济增长等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形成的影响作了简要阐述.本着科学的眼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人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社会的实践亟须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回应.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既是完善全球信息社会治理的需要,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信息、信息劳动、信息实践、信息生产力、信息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价值论、信息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对全球信息文明发展的哲学反思.中国信息文明发展道路为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提供了实践基础.网信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信息化长期向好发展的根本原因.21世纪全球迈向信息社会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汇聚,为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引领全球信息社会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新贡献,是中国为应对信息文明浪潮挑战和建设信息文明社会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左敏洁  哈娜 《高中生》2012,(25):54-55
眼前的曾凡一身材娇小,有一头及腰的长发,你绝对想不到,她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也是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获得者。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曾凡一还有着丰富的艺术细胞:弹得一手好钢琴,曾经签约唱片公司。她曾说",科学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8月 2 1日至 8月 2 5日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关于思维科学讲话精神研讨会在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委党校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思维科学研究者和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部分成员 ,围绕江主席关于思维科学的有关论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为 2 0 0 0年 6月 3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题为《科学在中国 :意义与承诺》的文章中 ,将思维科学同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并提 ,指明了 2 1世纪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同年 8月 5日江主席在北戴河会见 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又一次明确提到思维科学 ,认为思维…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21世纪知识经济将占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我国应尽快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正确把握发展机遇和挑战.在不脱离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20.
《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这本书中记录了不同时期科学家提供的传记资料、照片,最关键的是,还有他们特意写给中国3亿青少年及家长的短文。也许功利一点儿的家长与孩子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成功的密码,毕竟他们是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然而那里更多是对于科学本身的态度。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核化学家西博格说:“尽管有时社会上的许多人会认为科学家所从事的某项研究对他们的生活而言并不重要,但科学家仍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以科学为目的的价值和满足……科学给了人们一种迎难而上的令人心潮澎湃的兴奋。”1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