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东升 《视听界》2000,(3):45-46
中国播音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现在,我们的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往往注重播音创作过程和这一过程的主体——播音员,及其结果——播音作品,而容易忽视这门学科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接受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主体——受众(听众,观众)。在播音理论尚不完善的今天,更深层次地了解受众,研究受众,探索受众在接受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闻改革,受众本位论在我国得到确立。受众本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竟把“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给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主张新闻界应厘清是非,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播学受众心理视角,分析了相亲节目中的受众心理是如何从最初的狂热追捧到后来的反感排斥,媒体在应该如何调整传播行为,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积极的引导受众,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在2014年暑期档中获得高额票房的三位青年导演,韩寒、郭敬明、邓超的电影出发,立足于电影在知、情、意三方面对青年受众心理层面的影响,结合年轻观众呈现出的观影特征来探析新时代青年受众心理的自我诉求。最后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出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出使四国日记》对近代中国人眼中西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参考作用,其对西方社会描述的选择性和评价的标准,又反射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6.
汪洋 《记者摇篮》2009,(2):54-54
对于一名节日主持人来说,像每天照镜子一样,能够正确自我审视,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给自己树立一个产品标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出使四国日记》对近代中国人眼中西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参考作用,其对西方社会描述的选择性和评价的标准,又反射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8.
9.
李碧华作品改编的电影很多部被奉为经典,印证了其作品的生命力。本文以李碧华作品改编的电影作为文本,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别样言情。分别从力比多的投射、力比多的受阻、力比多的毁灭三个角度来揭示作品中男性建构到解构的,以及女性的情深似海到决绝离开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孙雷:大学里的“占量师” “我觉得学占星要具备三个条件,有悟性.有耐性.英语还要好。”孙雷(化名)说这话时表情严肃,这跟他的娃娃脸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1.
"受众"实际上是一个被人们建构出来,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概念,而并非指向一个活生生存在于物理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群体。在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受众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受众观:以世界大战为背景形成的学术研究与政治实务相扣的宣传式受众观;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市场导向的批判式受众观念;以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的行动式受众观。然而这三种各具阐释力度的受众观念在当代却不能解释许多社会传播现象。这让受众问题越来越像一团迷雾,愈发让人琢磨不透,我们真的理解受众吗?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先明晰这三种各具阐释力的受众观内容,赋予各个时期不同受众内涵形成背后的历史层面观照,其次通过观察受众内涵的阐释变化探究这三种受众观形成背后的社会语境与阐释失效处,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个关于受众问题的阐发,从而促进、引导受众观念在新时代的更新变革。  相似文献   

12.
刘清生  杨琴 《传媒》2016,(20):81-83
新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两者形成了双向作用的依存关系.从媒介供给和受众需求两个层面来分析,媒介更加突显"受众本位"意识,加强媒介供给,在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增加受众黏度,强化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受众则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理性,避免过度媒介依赖.  相似文献   

13.
14.
林莉 《声屏世界》2009,(10):64-65
随着哲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可以从与以往不同的角度,或者多重的角度重新审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审视有助于媒体与受众认清各自的角色定位,寻求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三期“管见篇”所载《受众异议》一文,以为“受众”一词是新闻理论家们“自视甚高”把“听众、观众、读者”摆在“受教育”地位,而“生造”的新名词;因而对它的存在与使用提出了“何必呢”的否定性异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笔者所知,“受众”是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大众传播学”领域里开始使用的学术概念;是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已形成体系的背景下,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时对信息接受一方的称谓,他泛指所有信息媒体的传播客体。如果说“听众”专用于“广播”等听觉媒体,“观众”专用于“电…  相似文献   

16.
张鹏  张红伟 《新闻世界》2010,(5):115-116
客观评价受众媒介素养现状,对于评估媒介生态环境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列举了受众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和表现,包括对传播者形象的盲目迷信或全盘否定、受众独立意识模糊产生传媒依赖、混淆传播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和客观环境、难以辨别纷繁庞杂的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方面产生信息恐慌等。并根据上述媒介素养缺失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新闻报道要重视受众,没有受众的新闻媒体既无法经营下去,又不能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而存在。对新闻媒体来说,受众的存在是前提。笔者阐述了新闻传播受众的重要性,并对新闻传播受众的差异性进行了细分。  相似文献   

19.
推波助澜形成高潮阶段   在 80年代中期,受众调研出现了高潮。   (一)中央党报采用抽样法调查读者   1986年 7月 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我们的心愿——就人民日报改版三十周年致读者”的编辑部文章。文章指出:“人民日报进行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和功能。”“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使读者感到可读、可信、可亲,真正成为他们的益友和知音,这就是我们决心在探索和改革中加以解决的问题。”这篇文…  相似文献   

20.
文妤 《青年记者》2006,(11):64-64
现在,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最缺乏什么?耐心!不知何时起,大家普遍都缺了“耐心”,都不“安心”了,都不耐烦起来。这种状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也体现在媒体经营中。具体表现,大家静心想想会想到很多,看看本期“新闻观察”的文章也会有很多启发。或许,谁也不想这么过,太累,时不时还遭人骂。导致如此的原因,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现实”、“环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可是,这“江湖”,自古以来,就有正邪道魔之分,就有不信邪、不怕邪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就有秉持真性情、不与流俗为伍的“高人”。“英雄”、“高人”,揭去武侠小说给他们罩上的神秘面纱,他们的“绝招”就仨字——“主心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