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章开沅主编的<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共7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通过7所著名教会大学在我国清末民初几十年的生命历程,正面展示了教会大学的历史.我们需要理智地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管过去一些学者怎样评价教会大学,但笔者赞同章开沅在本书序中所说的,"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教会大学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教育功能日益增长,而且不断加强与社会联系并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
范启标 《兰台世界》2015,(5):131-132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着重从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进行了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着重从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进行了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4.
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最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司徒雷登曾给张伯苓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创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  相似文献   

5.
与近代教会大学相伴而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在基督教“普世价值”的主导下,首先扮演着西学东渐的角色,但是面对中华文化强大的包摄力与自我认同,不断做出调整。主要表现在:馆藏文献不再以宗教书籍为主,门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出版学术书刊,服务乡村建设与研究;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推动民众教育;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中参与民族解放运动。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化”,体现了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的去“文化涵化”现象,其功能经历了由“传教士”到“教育家”再到“社会家”的演变过程,不失为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表6。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6.
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楔入中国社会与文化机体中的近代教会大学,以基督教的"全球价值"为核心,扮演着西学东渐的角色;同时它亦面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与民族主义的挑战,而不断作出调整,逐渐朝"中国化"方向发展。作为教会大学核心构成部分的图书馆,其功能经历了由"传播福音"到"世俗化"以服务教育学术再到"地域关怀"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不失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距今已九十多年了,尽管中国和世界已发生巨大变化,然而辛亥革命建立的丰功伟业是永存的。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著名辛亥革命史学家章开沅、学者王兴科及湖北省史学界、出版界本着历史责任感,联络海峡两岸及海外众多文史博部门、纪念馆、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各界仁人  相似文献   

8.
<正>《大学图书馆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3期分别发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吴民祥的文章《从"全球价值"到"地域关怀":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考察》和《由"普世价值"到"中国化":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演变》,两文的内容高度重合,除标题和个别字句有所改动外,基本内容和观点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初现中国。在兴办新学的热潮中,教会大学高速发展,其中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但在1925年6月,数百名爱国师生毅然脱离了圣约翰大学,组建了私立上海光华大学。光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就是张寿镛先生。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会大学是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驱,不断地顺应中国社会形势,实现“本土化、世俗化、知识化”,发扬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服务中国社会.金陵大学是当时基督教会大学中成绩最为显著的大学之一,有五位外籍教师获得国民政府的授勋,其中三位是奖励他们在抗战期间抑制强暴、伸张正义、救济难民,另两位是奖励他们在中国创办教育事业和宣扬中国文化中做出了卓著贡献.让我们来了解与记住这些伟大的“异乡客”名字和博爱济世、奉献教育的事迹.  相似文献   

11.
1927年起,中国教会大学普遍实行由美国教会学校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教会大学中国化变革的集中体现。东吴大学原是一所典型的美国教会大学,它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经历了1927年前的酝酿准备、1927年上半年的动荡、1927年下半年换用中国籍校长和1929年在中国政府立案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大多数美国教会大学向中国私立学校转变的共同历程。东吴大学在1929年转变为一所中国私立学校,这种转变既非完全出于教会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单纯是非基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北伐战争的结果,而是在多年积累演化的渐进基础上,受中国社会压力催逼后突变而成。这种“渐进”与“突变”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全国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陈学英 《兰台世界》2013,(19):103-104
<正>教会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82年中国开始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至1950年,中国有14所教会大学[1]。教会大学的英语教育是整个近代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富有特色的部分。这些教会大学曾被当年来华背负宗教使命的传教士们认为是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承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四大功能之一,大学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交流,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大学档案馆因自身的文化属性和馆藏档案的本质属性,已成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时代的发展正催生着大学档案馆的自省意识,大学档案馆的自省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岭南大学图书馆从建馆马丁堂,迁馆格兰堂,又重回马丁堂的历史经过,论述了筹建新馆舍的背景。在阐述新馆建筑计划及筹款方法的基础上,从时代背景、学校性质和地理位置三个方面分析筹建新馆失败的原因,最后总结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建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白彩香 《兰台世界》2016,(20):122-125
中国内陆最早的三所女子教会大学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北京,1905)、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州,1908)和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5)。在这三所教会女子大学里,由于特殊的内部结构与环境因素,使得三所女子大学的管理呈现出不同于男性大学的管理特征,即女性化、亲情化管理倾向。  相似文献   

16.
王军 《出版广角》2018,(8):32-35
大学算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时间特别久的机构.大学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大学出版的三大领域——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大学三大功能的发展演变、特征内涵对当前我们理解大学出版的三大领域有着不少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会女子大学的成立不仅填补了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的空白,教会女子大学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培养方式方面在民国时期为女性树立自尊、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培养方式对我们今天女子人才培养仍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大众传媒借市场和技术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历史时期,传媒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确立自我身份,也就是说,以往由家庭、学校、教会、义学等传统机构所承担的将人社会化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大众传媒的身上。  相似文献   

19.
赵丽  宋静 《山东档案》2010,(2):69-70
"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这是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齐鲁大学校长的刘世传说过的话,言语间充溢着自豪之情。是的,曾经坐落在山东大学西校区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齐鲁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会大学。其渊源可上溯到19世纪60年代,前身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鼎盛时期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  相似文献   

20.
嘉兴福音医院是基督教会在嘉兴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解放后,它被人民政府改组为嘉必市第二医院,存续至今福音医院对嘉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观念的变迁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和探讨嘉兴福音医院的兴衰及其影响,对于探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医对近代嘉兴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可凭此一窥近代嘉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变迁.基督教会能在嘉兴藉医传教,这和教会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近代嘉兴的历史环境都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医疗是基督教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教会行医活动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耶稣便认为,"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1]7;"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