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从文小说名篇《三三》如一幅雅致的山水,在流转的行走里掩着淡淡的忧伤。少女三三模糊意识到似乎心有所动,那件朦胧的事体要行将行之际,突如其来的转折发生了:城里人死了。三三心里好象掉了什么东西,却说不出那东西的名字。这篇以作者创作时热爱的情人、后来的爱人张兆和小名三三命名的小说藏着怎样的症候呢?  相似文献   

2.
3.
邱丽平 《大学时代》2006,(10):29-31
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精心构筑的一隅精神家园,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淳朴的湘西传统文明正遭遇现代文明的无情解构,作家的理想家园正在走向陌生而远去。作家对古老湘西传统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的命运,感到无比的惋惜、悲哀及怜悯。  相似文献   

4.
许思友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57-58,88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5.
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极其典型的一部关于梦的悲剧——它以梦为主题又真正具有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在现存的一百六十多部元杂剧作品中,有二十七部作品写到梦。元杂剧作品中的梦意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梦意象中蕴涵有深厚的真情,折射出了社会现实,具有原始巫术思维的特性,并且体现出了深刻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无可摆脱的历史困境的夹裹中,在古典道统与现代意识的双重挤压下生成的文本《青楼梦》,呈现出一种多声部话语杂糅的现象,文本内部精神向度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彰显。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入手,窥探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物人情画图,笔下渗透着一种纯真的美丽;然而"美丽总是愁人的",在其以乡土为题材的创作中我们领略到一种"淡淡的孤独悲哀"与"乡土悲悯感"。文章拟通过阐述这类小说创作的艺术视野、艺术特色及艺术根源,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背负了人生太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体验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他的悲剧小说涵盖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生命本体层面。对于悲剧表达的方式,沈从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微笑表现痛苦”,在微笑之下掩藏的是深刻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它不仅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都市文明批判主题,而且从审美层面与哲学层面来读解小说,它的意蕴更为丰富、深邃。  相似文献   

11.
巴里·洛佩兹是美国当代著名自然散文家,其代表作《北极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自然散文的代表。《北极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赞赏了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和生活态度,批评了西方人过分的物欲和现代社会充斥的消费欲,提倡现代人重视自己的精神成长和精神富足。  相似文献   

12.
说到沈丛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边城>,而<萧萧>、<柏子>、<贵生>等作品,同样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常"与"变".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运用富有湘西特色的地方语言,表现出"乡下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现代文明入侵所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长河>是一部同类题材的小说,本文谈谈对<长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悲剧性促使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主体的角度说,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清醒的把握。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隐藏着这种悲剧意识,一个主体意识充分自觉的人很容易在文学艺术中感应到它。鲁迅小说深沉的悲剧意识使之超越了现实层面的意义而在更为广阔的时空意义上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和认识小说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涵便成为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中的"梦"有着丰富的内涵,揭示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擅长于虚构梦境,借助托梦者的神秘与权威说理。庄子在作品中的梦觉观表现出了其对人生的迷惘及对"人生如梦"的悲哀,而齐物精神的阐发对处理物我关系意义非凡。庄子通过对"其梦不寝"的真人塑造,折射出在物欲横流之社会保持理智清醒眼光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负盛名的悲剧。以美国梦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对洛曼一家三代进行分析后认为,美国梦完全是一个虚假的谎言。因此,《推销员之死》不仅描写的是洛曼一家的悲剧,更是美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感与文化优越感一直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中并存。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民间文化得到凸显。沈从文的小说一方面体现了民间道德的张扬,赞美了古朴、率性、勇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另一方面在其唯美的民间道德叙事中浸润着崇高的苦难与悲剧意识,对湘西的乡村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现代性审视。这种积极的怀旧心态构成了中国新文化建构中的深富文化韵昧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8.
批评人士一直持不同态度的争论,菲茨杰拉德是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批判了美国梦。通过对盖茨比的悲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菲茨杰拉德对美国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作者痛恨腐败和罪恶,另一方面,痴迷于它的魅力与奢华。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以散文化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山明水净,远离世俗的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庵赵庄以及在这片水乡发生的故事,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既有时间的记载,又有作者在此文中所蕴含的一些情感寄托,又使得读者在文章中似乎看到另一个不为人知汪曾祺。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以散文化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山明水净,远离世俗的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庵赵庄以及在这片水乡发生的故事,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既有时间的记载,又有作者在此文中所蕴含的一些情感寄托,又使得读者在文章中似乎看到另一个不为人知汪曾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