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些天,上海市收藏协会在三山会馆举办一个名为《花样年华》海上年俗展,主题是老年画和老月份牌。上海民间收藏家张文标提供了自己穷十几年精力搜罗的三百多张老年画和老月份牌,其中有很少露面的上海旧校场年画和近年来形成泛滥之势的月份牌。  相似文献   

2.
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年画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人 《陕西档案》2009,(1):50-54
立人 灵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新年祝福,作为一种年俗无不回荡在人们的新年问候之中。年俗中渗透着的温暖和美好的情感,流露和散发出的十足的“年味”,实在令人无法抗拒。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看,民间木版画是相对于宫廷的、文人的和宗教的木版画而言的。从现实看,民间木版画则主要是区别于专业木刻家的创作。我们将民间的木版画作全面审视,既要给年画。一个应有的重要的位置,又要顾及全面,理出系统。不论从概念、逻辑还是从隶属关系上看,只能是民间木版画包括民间木版年画,而不可能是相反。  相似文献   

5.
民间美术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的一项比较研究。其道理很简单,就是民间美术内涵的丰富性和广袤性。民间美术不能仅仅理解为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而应视为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下层人物的一种审美追求,而应视为是地区的乃至民族的一种审美追求。如果中国文化可以简单划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种类型,民间美术则是划入俗文化这个层面里。雅文化和俗文化并非被有的人所说那样是泾渭分明。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考察的结果,这“雅”、“俗”  相似文献   

6.
曾伟 《东南传播》2013,(3):41-43
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种种困境和危机,其生存境况日益窘迫。产生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间信仰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港里村妈祖信俗的仪式传播研究为例,初步分析了妈祖信俗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语境、能否有效传播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山海经》中等文献记载可知,门神信仰和门神画可以看做是民间年画的前身。后来大门上画秦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最高组织机构,以各地的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各种不同的祭拜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构成了"妈祖信俗"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的重新命名与再定义,不仅证明了传统民间信仰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迅速走向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灰色大众传播文化是俗文化,这种文化在文学中属于俗文学范畴,因其俗,不太入流,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其态度大多暧昧.即或遭封存、禁毁,在民间却从未根除,不断繁衍运化,未曾绝迹.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重雅轻俗的传统偏见所制约,长期以来,海内学人总将中国历史中的民间俗文化搁置一边而少加理会,似乎俗即浅泛,不值得多加关注。其实,作为人类生命演进的精神积淀,俗文化与雅文化同样烙印着人类自身跋涉的印痕。甚至,俗文化因其更贴近大众而尤显真实与深刻。梅新林先生新著《仙话——神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12.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民间木版年画在当时已很盛行。1127年,金攻破汴京,迫使年画作坊的艺人迁到距开封45里的朱仙镇,遂有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称。……  相似文献   

13.
赵宏艳 《兰台世界》2017,(11):84-87
在历代文献和诗歌文本中禹庙"梅梁"故事不断繁衍,萌芽于东汉,盛于宋元,明清以后渐稀,"梅梁"典故的传播地域主要在浙江。禹庙"梅梁化龙"俗信反映了宋代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信仰民俗。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多发的旱灾使得民众的丰收意愿不得已转向对神灵的崇拜与祭祀,而越地自古以来崇祀的民间文化也渗入到这一信仰之中。在与民间俗信的融合中,大禹完成了从圣王到治水英雄再到民间俗神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工商业和贸易的发达,苏州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江南刻书、印书中心,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俗口述档案建档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鲜活的妈祖信俗记忆在民间。建档人员可以依据来源的相对可靠性、内容的独特性以及相对价值标准确定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档范围。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口述主要内容的规律后,凝练出了具体建档范围,并体现为建档类目,可为建档实践提供原则性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2010,(1):125-133
在当代,传统手工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民间美术、民俗用品,审美功能不断上升,实用功能下降,机器胶印年画占领了开封朱仙镇的大多数民居。经过调查,多方人士正在为朱仙镇传统木版年画为此寻找着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开封与朱仙镇的年画艺人对画面的创作与想法、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年画创作,还包括包装形式上的开发、销售运作模式的新思路、艺术传承的进展等,政府、学者和艺人正在一起为这门古老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而努力。但是,民间老百姓接受什么样的年画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中,有好多看来是比较俗气的事,比较土气的事,俗得司空见惯,土得往下掉渣儿。但这种俗不是庸俗,不是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它俗得有味,耐人琢磨。我们把这部分东西称为“大俗”,如果把它雕琢一番,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就是说,“大俗”可以入“雅”,可以称为大雅。而大雅的东西又往往是最通俗的。即“大雅必俗”。当然这个俗是升华以后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 俗,有老俗,传统之俗。凡在民间流传多少辈子之俗,我们有选择地进行报道,进行升华,受众就会感到很亲切,从中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比如在冀、鲁、豫等地广泛流传的山西省洪桐县移民的故事,它就俗得妇孺皆知。不光冀、鲁、豫,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广远地域,好多人都会就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等等,讲出些故事。但是要真正把这个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不多,更不待说能讲出它的积极意义来。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农村地方戏剧出现了新的生机,乡村戏剧生存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优化,其缘于两种因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比较宽松,价值和观念多元化的倾向、乡村地方神庙及相应民间俗信的适度恢复,使娱神育人的地方戏剧再度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二是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推进,作为表演艺术的地方戏剧和民间俗信在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客观上也进一步拓展优化了乡村戏剧如庙戏的文化生态。乡村戏剧在其生存空间逐步得到改善后,其在乡村社会中所发挥的"娱神育人"、民间启蒙等文化功能也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9.
蒋楠楠 《大观周刊》2011,(16):224-224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雷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其节俗传承千年,至今在民间仍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荆楚岁时记》中对于端午节的记述,重新梳理端午节俗的流变与发展,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20.
谢忠强 《文化遗产》2015,(3):100-109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进步民众在《申报》上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旧历年俗的热烈讨论。其讨论内容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既有对旧年俗的批判,也有对新年俗的提倡,更有对改革年俗途径、方法及成效的总结。关于旧年俗的弊端,沪上进步民众集中针对年节期间的赌博现象、压岁钱的问题、旧历年节期间的迷信仪式、待客方式、燃放爆竹、饮食及春联内容等展开了批评与讨论。在对旧年俗弊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推动旧历年俗改革进程及成效,沪上进步民众更是注意提倡一系列新的年俗内容,如提倡新的娱乐方式、提倡新的庆祝形式、提倡年节期间进行体育锻炼、提倡新的礼仪、提倡节俭过年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中的旧历年俗改革之议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不仅从舆论氛围的角度有力地配合了上海市政府对于民间习俗的改革,同时也为当今的民俗传承提供了历史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