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学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材历来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去实施教学,在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完成对其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比如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产生景仰崇拜之情或痛恨惋惜之情;分析篇章结构,把握重点语段,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陶冶学生情感;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  相似文献   

3.
余静 《小学语文教学》2002,(7):30-30,31
一、把握教材是提供创新的基础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语文教材则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 ,是离不开课文的。否则 ,就是无源之水。就无法引导学生去感受、领略、体验祖国语言的美感 ,诗意和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 ,正确地把握教材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要在不同的课文中善于把握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 ,把握教材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阅读教学的创新要求出发 ,深入钻研教材中的语言现象 ,准确地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面对教材 ,不应急于考虑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余鸿山 《考试周刊》2012,(29):46-46
语文教材本身包含丰富的情感,又可以说教师有情,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而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便是教师,教材的情感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教师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情感纽带不断加长,由入情、动情、悟情,达到抒情的高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最终获得教学的成功,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情境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下面以《丰碑》一课为例,我谈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情感是灵魂,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堂,教之以情,激发共鸣。就语文教学中抓语言的情味,实施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感方面的方法进行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6.
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把情感元素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把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去完成,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智水平。会使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教学走向深入,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尹忠好 《学语文》2006,(2):56-56
语文是最具情感因素的课程,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都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主导的教师情、能动的学生情和待掘的教材情。  相似文献   

8.
杨珏颖 《中国教师》2010,(Z1):294-294
教学是师生之间全方位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交流合作的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运用情感的语言、体态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驾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交流艺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是在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情感是语文教学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语文教学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陶冶学生。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功能,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语文教学要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营造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学生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我们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正>任何教学都要重视情感因素,语文教学尤为突出。重视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材是有情的,而学生更有情。"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之情。在教学中只有发挥老师在情感上的传递、强化作用,教材之情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才能  相似文献   

12.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文"必须"入情",进入特定的情境才能准确把握文章要旨.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也展示了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罗首成 《湖南教育》2004,(19):19-19
激情的课堂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不再停留在为学语文而教语文的水平,它减少了相关知识点沉闷、枯燥的讲解,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价值的突显。正因为如此,我以为语文教学较之以往更需要融授者之情、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于课堂,教师要满怀与文章的共鸣之情去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承担角色,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有所感悟和启发。从这一层面来说,新课程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对人类文化广泛涉猎并精研教材,富于才情。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怀揣教育的希望,满怀信心,富于激情。再次,教师在课后应该善与学生谈所教所学,侃…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把握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交融,和谐共振,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最佳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入境动情——挖掘美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独具风  相似文献   

15.
孙小娟 《考试周刊》2013,(29):25-25
<正>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内涵的课程,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重要。语文教材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驰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中涵盖了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比如说历史、科学、生物等均有涉及。如果把握不好它的中心,就达不到语文传授的目的,那么一堂语文课到底该如何去把控?是大家一起围坐一团,兴致盎然地去开办小组讨论会,还是只需要进行更深层次地研发?笔者认为这不仅仅在于这个学科本身,更在于教研工作者及莘莘学子,这三者缺一不可。本文研究了如何用小学语文的教学主旨去把控语文教学,体会作者的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17.
姚冬兰 《甘肃教育》2008,(11):31-31
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凸显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在认识和要求上有了更深更广的涵义,其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交流的习惯,提高交际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领会到生活是学语文、用语文最广阔的天地。可以说,口语交际的教学会迎来一个活跃而兴奋的时期。然而,如果教师认识不深,把握不当,处理失调,指导失误,则必然会影响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我们提倡还原语文本色,返璞归真,说通俗点,其实就是把课上得浅显一些,简单些,贴近生活,要把文本读到学生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学生的心里,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多给学生一些实惠. 一、 "胸中有丘(壑)",心中有学生 熟悉文本,与文本对话,首先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也即"心中有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挖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我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课前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他们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资料,使学生感受家乡之美何在;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一定要从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从语文教学整体结合上去把握,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怎样才能做到从语文教学整体结合上去把握,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首先,要运用比较法去研究学生。把所教班级与同年级、往届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基础、环境条件、家庭的配合及是否喜欢学习语文等,都加以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差距,为语文课堂教学正确运用比较法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0.
2019年秋季开学,统编版小语教材全面进入小学课堂,这给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材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所以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以往增加了不少。所以,统编版小语教材加强了单元主题引领下的教学指导与品质推崇,引领师生精准把握教材的教学重点、品质推崇。每一个单元主题犹如一把钥匙,深深地印入学生的童年记忆中,我们的师生凭着这把钥匙,去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