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淑是北宋初年重要的馆阁文臣之一,见闻博洽,才学尤高,生平著述颇丰。但由于其文集不存,后世文学史遂亡其姓名,甚为可惜。文章系统钩稽,对其生平所作著述及其版本源流作一考辨,以复其本来面目,并且对其名下著作《谑名录》的真伪略作甄辨。  相似文献   

2.
先秦至魏晋是中国古代人述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千多年的历程中,述由奉命而作到从属于事功,进而演变为与事功相并立,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演变的原因在于:史官化由昌盛走向瓦解,书籍由官府垄断走向众公流通,纸书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人王特选有《竹啸余音》《衔山阁诗集》《半舫斋古文》等多部著作,并参与编修康熙《滕县志》和雍正《三迁志》,在诗文、方志方面成果颇多,是鲁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王特选的生平事迹,因史料缺略,向不为人所深知。其著述及诗文存佚情况亦少有人探究。梳理王特选生平、著作,有利于学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余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终生未仕,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擅诗文。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著述未能刊刻流传。本文比较详尽地评述了余怀的生平事迹,全面系统地考证了余怀著述情况。  相似文献   

5.
颍州西湖     
<正> 阜阳在秦汉时称汝阴,在北魏以后称颍州,颍州西湖故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这里曾绿树成荫、林苑烂漫,画舫朱艇、碧波潋艳,楼台亭榭、歌舞不绝。在历史上,颍州西湖堪与杭州西湖、扬州西湖齐名,是为人文荟萃之地,觞咏风流之乡。《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  相似文献   

6.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郑王臣是清乾隆朝福建莆田文学家,著有《兰陔诗集》、《兰陔四六》、《黄石山人集》等,并编有莆田一地的诗歌总集《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郑王臣的《莆风清籁集》及《兰陔诗话》,不仅对莆田清乾隆之前的诗歌作了总结,而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文学主张,对我们今天研究福建地方文学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依据文献记录,北宋一朝颍州有80任知州、78任实际到职、77位知州,24位有具体廉政事迹记录。历任颍州知州虽然任职原因不同、任职时间长短不一,但是在任上基本上能够勤恳为民、造福一方,他们为颍州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孙光宪是重要的“花间”词人,也是著名史料性笔记《北梦琐言》的作者。本文拟对这位生长于蜀中,官仕荆南的五代著述家的生平及其著述作些研讨。  相似文献   

10.
《广雅》作者张揖于正史无传,因此关于他的生平莫得而详,对于其籍贯、著述等等只能从历代的片言只语中略作稽考,或者有裨益于学者。北齐颜之推曾因《通俗文》中引用过苏林、张揖而曰: “苏、张皆是魏人。”(见《颜氏家训·书证》)这是有关张揖的最早的材料。另据《魏书·江式传》云:  相似文献   

11.
宋至清初是广西饮食文化茁壮生长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丰富的食物原料、配料与调料为饮食内容与形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袤空间;优良的金属炊器与多样的陶瓷餐具为烹饪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发达的酿酒业、茶业及商业为宴席和食市发展准备了条件;加上这一时期不断进步的社会、文化作背景,广西食文化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颍州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自中年来颍为守后,便眷眷不忘归颍,颍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研究欧阳修的“颍州情结”首先需梳理出其颍州作品。本文以欧阳修自编《居士集》为首要依据,结合系年、诗意、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他史料文集。重新辨析考证欧阳修的颍州诗作。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的颍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颍州在北宋时的交通形势,认为当时其正处于北宋水陆交通要道之上,这是其有较显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进而述及了颍州当时的水利兴修状况及其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4.
沈廷芳诗从查慎行,文从方苞,能诗善文,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史料和现有一些文章对沈廷芳生平的记载存在差异。据考证,沈廷芳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畹叔、椒园均为沈廷芳的字。沈廷芳而立之年步入仕途,为官二十六载。沈廷芳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为人治学堪为后学之榜样。  相似文献   

15.
综合谱牒和地方志等各类资料,厘清郑樵家族的源流世系,梳理出4位文学成员,考证了他们与郑樵的亲属关系及其著述存佚,以期助力郑樵及其家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右是明初颇有影响的浙江文人,但对他的著述与文学思想历来缺乏应有的关注。《天台林公辅先生文集》为我们全面认识林右的著述与文学思想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参考,从中可以窥见林右著作长期不得流行的原因,以及他在文学思想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一家世刘向出身于西汉皇族,是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他的传附在《汉书·楚元王传》中。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幼弟,以刘交为第一代,至刘向为第五代。刘向是刘交的四世孙。他家世代为王。刘辟非早逝,刘交死后,刘郢客为楚夷王。刘戊因参与了吴王刘濞谋反而自杀,世袭楚王落到刘礼及其子孙身上,称文王、安王、襄王、节王。至刘延寿,因阴谋拥立广陵王刘胥事发而自杀,从此失掉了封国。刘交的其他几个儿子刘富、刘岁、刘埶、刘调都封为侯。刘向的父亲刘德因参与迎立汉  相似文献   

18.
颍州欧阳修之遗族,为欧公四子之后裔之说,已成定论。今欧公第32代裔孙欧阳礼先生著文说颍州欧氏系欧公之远族,非裔孙。其说误矣。从方志史料、家乘谱牒和相关信息综考察,颍州欧氏确为欧公四子欧阳辩之后裔。  相似文献   

19.
明代时期的颍州是淮河中游重要城镇。本文从城市形态结构、地理环境与地名变迁、乡镇农业地理等方面,探究淮河中游水系与城市防洪、河道地名与政区环境变迁、分析城镇地理要素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研读淮河中游城镇发展沿革,对淮河中游行政区划及沿淮城市群打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颍州欧阳修遗迹有聚星堂、会老堂、六一堂、欧阳文忠公祠和西湖书院,构成了颍州的文化符号。南宋以来,欧阳修遗迹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黄河南泛而导致颍州西湖湖域面积逐年缩小甚至消亡,对颍州古迹产生了不利影响。欧阳修遗迹是颍州名流荟萃、文化昌盛的象征,彰显了文人不随流俗、讲信守义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颍州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