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对城市的经济转型、居民生活方式变革、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千城一面,缺乏特色”,“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模仿、轻研发”,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文章建议,智慧城市建设应高度重视差异定位,注重区域特色激发智慧城市发展活力;秉承“应用为王”的原则,以市场需求引导项目建设;坚持技术支撑,以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依托;推进智慧整合,破解“信息孤岛”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逐步向知识、信息、智慧枢纽为主的方向转型,“智慧城市”正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也为解决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手段.我们应正视“智慧城市”带来的好处及建设的困难,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推动城市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经济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服务、企业生存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为找准二者共同属性,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据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路径,力图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全面实现智慧城市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城市转型与发展的进程,也为智慧城市治理提出新的模式和范本。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基于智慧城市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立足数字技术变革治理体系这一视角,分别对智慧城市治理效应和治理过程进行分析。首先,研究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DID)来检验智慧城市的治理效应是否存在。在效应检验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包含173份中央政策文本的智慧城市治理政策文本库,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法,围绕治理行为者和治理行为变迁来分析刻画治理过程。通过研究发现,智慧城市的正向治理效应显著存在,“强治理”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智慧城市治理过程是一个三阶段的动态演化过程,治理行为者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协同性趋势,尤其是从治理结构看,三阶段的共现网络分别呈现出行政指令式、独立离散式和多元均衡式的特征。从治理协同性看,协作广度和协作深度均呈现“U”型特征;治理行为整体凸显“服务平台”和“参与者网络”的核心内涵,变迁过程呈现倒“...  相似文献   

5.
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及愿景后,建设智慧城市很快成为世界各国及城市在金融危机后寻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智慧城市不仅能引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及物联网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智慧化,而且能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使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城市生产与生活,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简要介绍智慧城市产生背景、内涵和特征,分析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和面临问题,提出包括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智慧化、重点领域应用示范等发展策略,为智慧城市赢在未来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龙头,对于城市的发展乃至城市化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充足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能够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就业,并且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7.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技术架构的模糊性、城市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将引致新的风险.从理念风险、技术风险、产业风险、社会风险四个角度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研究这四类风险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与建议,包括促进智慧城市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构建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完善智慧城市制度内核.  相似文献   

8.
智慧社区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应运而生的。智慧社区的建设,使居民享有更便捷、更人性化、更智慧化的生活,有利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自治,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肖贡 《中国科技纵横》2010,(15):168-169
编制公共交通规划,对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两型”社会的发展,方便居民出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规划建立“两主五次七中心辐射型”的公交网络。增加、优化城市公交线路,最终目标是方便居民出行,使娄底市公共交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机制,利用陕西省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各维度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及多维度间“联合效应”与“互动关系”。研究发现:①智慧环境、智慧人力资本和智慧经济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显著正向效应。②智慧经济在推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③存在经济拉动型、环境治理型、绿色发展型和创新驱动型等四条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可以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具体可归纳为产业升级推动式和环境规制拉动式。④在一定情形下智慧经济与智慧治理、智慧环境之间具有替代关系。本研究深化了现有智慧城市建设效应理论研究,并为以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差异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