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是记者     
刘畅 《青年记者》2005,(11):11-11
新闻之外,是否有人生的情怀?一年又一年,我们秉笔天涯,以忠实的情怀逼近事实,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讯息,只为让微弱的声音变得响亮,让真切的声音传得更远.而在这传递事实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徘徊在心灵与良知交汇的路口,眼角不觉涌出泪水,因为不忘客观,我们是记.  相似文献   

2.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公民记者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进一步实现公民的传媒接近权的同时,一大批虚假、夸张的公民新闻也随之出现,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导致公民记者报道的新闻质量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并且相当复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沈谱 《新闻三昧》2004,(11):5-5
长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4个年头!我总觉得他还活着,只是出差去了!解放前,为了客观形势的需要,为了最及时地完成组织交给他的工作任务,我们之间经常过着走马灯似的婚姻生活。解放后,我们各自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他总是日以继夜地为党的事业奋斗。想当年,我们结合的基础主要是有一个坚定的共同理想,一个人最高的追求,一个人生奋斗的目标。我们誓言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相互勉励,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5.
记者挨打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剑 《军事记者》2002,(6):44-45
舆论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它不具有司法监督所具有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一种最具威力的监督。但是,一件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记者流血事件,也让许多人对舆论监督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记者为什么会挨打?记者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新世纪的焦急呼唤。  相似文献   

6.
选择社会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读者,让读者爱读爱看,这几乎是每个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但是,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报道中,仍然有一个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选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难点中的“亮点”。社会的难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怎样才能报道好这些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思索,从难点中去发现“亮点”,以  相似文献   

7.
进入集团9年,我一直从事机动记者工作。机动记者,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管白天黑夜,不管风霜雨雪.都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这个宽广的舞台上,我们实现了人生理想,收获了荣誉,感悟了职业,也时常有本领恐慌。  相似文献   

8.
彭燮 《新闻天地》2001,(10):59-59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人,那你一定会问:采访也有成本吗?当然啦,采访就是一个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程,不然哪会有稿费?有失才有得嘛。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廖接到任务,要到一个菜农家去采访他的种菜经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花费情况是: 1.出门打车15元。(天气酷热无比,采访地点又没有公车直达,只好打车) 2.车上打了一个电话给采访对象,计2元。(在办公室忘记了一点事,只好再打电话) 3.购买矿泉水一瓶,计2元。(采访的地点在田间地头,肯  相似文献   

9.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10.
赵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174-175
突发情况面前新闻记者拿什么为百姓提供最真实而鲜活的信息?……在重大新闻报道事件面前,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总是冲在案发的第一线,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一起来找寻实现这一勇敢行为的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很大程度上解放人类的双手,而与时俱进的新闻业也希望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车,于是“写作机器人”应运而生.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取代或是行业的再造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机器人进军新闻业让中西方的新闻工作者均产生了恐慌感,也由此衍生出了“记者消失论”.然而技术之所以不断革新正是在于它的非完美性,而“写作机器人”亦如此.让写作机器人与新闻人各展所长,新闻业方有更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2.
观其 《青年记者》2007,(1):72-72
海明威,记者中的作家,作家中的记者,在中国很有人缘. 这可以远溯到中国抗战时期.1941年,42岁的海明威以美国《午报》记者身份,领着同样是战地记者的第三任妻子玛莎来到中国,经香港、南阳、韶关、桂林到重庆.在重庆,先是孔祥熙设宴招待,再是蒋介石"破例"接见,之后是与周恩来的秘密会面.离开中国后,海明威和妻子在新闻报道和回忆中,对周恩来及共产党颇有好感:"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们和一个中国人谈得无拘无束","我们认为,周恩来是个胜利者,是我们在中国所见过的唯一真正的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尽管蒋氏夫妇"口若悬河般"向他们作宣传,但他们对蒋介石之流没有好感,战事正紧,蒋政府的官员们却生活奢华,玛莎后来更是报道:"蒋是个瘦个子,腰板挺得笔直,穿着一套黄褐色军装,全身无可挑剔,看上去像一具木乃伊."蒋公不幸,在"阳光硬汉"海明威面前,只会愈加衬出自己的"僵硬"、"乏味".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十几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  相似文献   

14.
梁衡 《新闻实践》2009,(2):29-29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 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高校校报编辑,常会处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境地,于社会专业媒体从业者来说,我们是高校教师;于校内教师岗的同事来说,我们却是媒体人.过去的2011年,经过众多变数,我最终还是留在了这个工作了近十年的岗位上.回望刚刚走过的2011年,有收获有经验,有教训有遗憾.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一位省委书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主旋律.我欢迎舆论监督我."这句话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舆论监督,理应成为主旋律的内容.主旋律并不狭隘,本身也具有多样性,甚至是立体的、动态的.就像乐曲的主旋律需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一样,舆论的主旋律也应该兼容歌颂与批评、支持与监督.  相似文献   

17.
聆韵 《当代传播》2001,(5):94-95
我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好多年了,如今,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市场的手段,我们也成功地解决了千千万万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新闻工作者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摇旗呐喊,不能不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说,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也是领导社会新潮流的,然而,现实中却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明明是经济问题,却总是引导人们用行政或政治手段去解决,这就是我们的采编工作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之一。说轻了是我们的记者编辑落后…  相似文献   

18.
杜导正 《传媒》1999,(3):11-11,9
讲真话,是一个在新闻界长期议论的话题。它在当前仍有着极强的意义。保护和鼓励记者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对处于领导位置的同志,尤为紧要。 刘少奇同志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对这个问题,有透辟的阐述。他说:“我们坐在这里,危险的很哩!搞错了没有?这是我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他说,堂领导的记者和新闻机关,担负着下情上达,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一专多能,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占领主阵地,更好地服务大众。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塑造全能型记者,记者在新时代仍需要专业精神。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进步,记者要能够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未来我们需要更专业素养高的新闻人,坚守专业精神的新闻人,坚持举旗帜、坚持聚民心、坚持育新人、坚持兴文化,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深深记者情     
纪卓如 《新闻前哨》2004,(10):76-77
我们湖北新闻界,有一个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大家相聚时,常常你“贬”我一句,我“损”你一番,有时甚至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但是我们相互之间,都是非常真诚,非常友好的。过了一段时间没见面,彼此还想念着哩。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宋汉炎告诉我:报社五六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