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桥先生,姓郑,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照32年(公元1693年)生,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卒,终年73岁。他是我国清代“扬州画派”的一位杰出代表,号称“扬州八怪”中的一“怪”。他的绘画、诗词和书法,被誉为“三绝”。以下记述的,是有关板桥先生日常绘画写字作文生涯中的几件趣闻“怪”事。一板桥先生有个“怪”脾气:对于肩挑小贩、放猪牧鸭这般穷人,只要给他送一碗烧热了的狗肉,他总是作书画小幅以回敬;可是,对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为其号(早年曾用理庵为号)。江苏扬州兴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四十四岁时,中第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春至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出任范县令,后转为潍县令,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辞官返回故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卒,终年七十三岁。郑板桥在范县的五年内,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信等,本文拟以此管窥郑板桥思想之一斑,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县令。县西北有云峰山。一天,板桥到山上观赏碑刻,琢磨多时,不觉已晚,投宿乡居,主人自称“糊涂老人”,却风度儒雅、出语谦恭不俗。老人请他在砚石上题字,板桥因此写了“难得糊涂”四字,老人又在题字下方写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交谈之后,板桥方知老人是一位朝廷退隐的官员,便也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的话。“难得糊涂”的由来@张名…  相似文献   

4.
陆忠良 《成才之路》2012,(20):62-63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士,晚年署名板桥老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曾是康熙时期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曾因“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康熙至乾隆间,古老的扬州聚集了一批有胆有识,主张创造革新,反对仿古守旧的画家,形成了“扬州画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金农、罗聘、郑板桥、李鳝、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人,人称“扬州八怪”.“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卒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一生喜画竹、兰、石、菊,尤爱为竹、兰传神写影;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将诗、书、画、印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更加完善更加多姿多彩的综合艺术,把中国文人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写的竹,撇的兰,不仅为当时人们所喜爱和赞赏,还为当今国内外友好人士视为珍宝.总而言之,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郑板桥是一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留下了丰富的珍贵遗产的杰出画家.板桥其人、其言、其行、其艺,在我国历代众多的画家中,也不失为一个典范和代表人物.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今天,我以为郑板桥,是一位值得后学者学习和研究的人物.故就个人管见,浅谈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希望高明赐教.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268年(1644——1911)中,西北六省(晋、陕、甘、宁、青、新),只考中了一名状元,他就是得中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状元的陕西韩城人王杰。这件事为西北人扬眉吐气,直到现在,陕西人仍然津津乐道,引以为荣。但王杰之所以得中状元,并非是按  相似文献   

7.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县人,公元1693年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乾隆元年中进士,一生经历了卖画、做官、再卖画的曲折道路,终年七十三岁,板桥撞长诗、词、书、画、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词皆别调”,书法自称“六分半书”,画兰、竹“尽脱时习”,问画山水、花鸟、鱼虫“亦非凡手所能”。当时扬州聚集着“领异标新”的画家金农、板桥等人,世称“扬州八怪”。他们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的画风,在中国文学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板桥以其“怪”和“绝”知名于世,本文将从其曼怪”的内涵和“绝”的效应两个方面予以探讨,从而勾勒出他的人格风貌与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袁枚(1716—1797)为清代乾嘉年间之一代骚壜主,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氏,祖籍慈溪。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反改任溧水、江浦、沐阳、忆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购得江宁一片荒地即旧“隋织造园”,改为“随园”;同年辞官归养于小仓山随园。除乾隆十七年(1752)一度短期改官秦中外,终生绝迹仕途,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并自称随园老人或仓山叟。袁枚近五十春秋称雄于诗坛文苑,不菅无冕之王,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推其为“及时雨”宋江,坐第一把交椅。袁枚  相似文献   

9.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10.
板桥中心小学位于素有“保山交通咽喉”之称与“保山农村第一大镇”美誉的板桥镇板桥街的东北侧,其前身为板桥私立小学堂,由板桥知名人士刘伯铭先生创办,迄今已有85年的辉煌历史,学校几经更迭,几易校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从著名音乐人士张学文,到原保山行署副专员,原保山市委书记杨光,再到板桥个私经济人士田怀远等,处处都活跃着板桥小学学生的身影。学校占地6.65亩,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余名,教职工31名(其中教师29名,中师学历3名,高中学历1名,初中学历1名,平均年龄31.8岁。学校拥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微机室、语音室、自然实…  相似文献   

11.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又号随园老人,号简斋,钱塘(今杭州)人。家境艰难,乾隆元年(1736),袁枚二十一岁,离家到广西投靠巡抚幕僚叔父袁鸿。“予弱冠粤行”指的就是这事。由袁鸿引荐,三年间连中举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故云“逾三年,予披官锦还家”。乾隆七年(1742)散馆,历任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知县共六  相似文献   

12.
梅鑫 《科技文萃》2001,(10):100-101
郑燮(1693一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作官前后居扬州卖画,后来成为“扬州画派”一员主将.他先后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由于秉性刚直,不满当局腐败,他罢官归乡,取玩世不恭而关心民瘼的“怪”“逆”行动.民间流播其轶闻颇多,为后世所传颂.  相似文献   

13.
说明郑燮,字克柔,一字理庵,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康熙时中秀才,雍正时中举人,乾隆时中进士。做过范县、朝城、潍县令。以诗、书、画三绝驰名,是“扬州八怪”之一。今年是郑板桥诞生290周年,笔者整理了他的三种作品,拟陆续发表,以示纪念。(一)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印的《郑板桥集·补遗》,载《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曾见过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从作者跋语看出,这廿四首竹枝词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稿本。这廿四首竹枝词,有的是四十首中所看到的。两种竹枝词文字歧异不少,排列次序也不尽相同。《板桥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将廿四首与四十首两种竹枝词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郑板桥改诗的“一片苦心”。(二)日本藏《郑板桥手批余稿》所谓“手批余稿”,即判词。是将郑板桥做县令时审案所写的判词条,黏贴成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李一氓先生等均收藏郑板桥判词册,已发表。《郑板桥手批余稿》载于日本杂志,中国不易见到,有机会时当予以发表。(三)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郑板桥集·补遗》不载楹联。我和友人从墨迹、拓片、照片、影印本以及书籍记载、口头传说等方面,收集到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这些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板桥的生活、思想、交游等情况,不能认为“研究价值不大”。现先发表此篇。1983年,卞孝萱于北京。  相似文献   

14.
古诗赏析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①中。千磨万击还坚劲②,任尔③东西南北风。[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人。乾隆元年中进士后,曾先后  相似文献   

15.
论郑板桥家书的人文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时有扬州文士李啸村,用一联语来概括其一生:“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板桥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澍,字介侯,武威人。张澍《会试(石朱)卷·履历》:“张澍,字百沦,又寿毅,号介侯,又鸠民。行一。乾隆庚子年十月初一日生,甘肃涼州府学附生,武威县民籍。……住府城内吉府里。”按张澍生年,颇有问题。张澍《养素堂诗集》卷二十《题秦蓉庄(震钧)都转夫子遗照》诗“撰杖从游自弱年”句下自注云:“甲寅岁乡试,澍年十四。”“甲寅”,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年),据此上推,则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一七人一年), 是他的生年。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相似文献   

17.
<正>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故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部主事,累迁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馆开,一度荐为纂修。中年乞归,历主梅花、敷庆、紫阳、钟山诸书院凡四十余年。他为人正直,人誉之“恬静之操,高亮之节,实足以风范百  相似文献   

18.
“课子小书斋聊可借观鱼鸟,连家新竹圃何须多构湖山。”这是一副尚未发表的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楹联。板桥此作分刻于两块木板上。上联标有“乾隆癸酉仲春”的书写时间,盖有“无数青山拜草庐”闲章一枚。  相似文献   

19.
浅析郑燮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程正江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落拓不遇,乾隆元年(1736年)四十四岁时才中进士,先后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多年。他在任期间能体察民间疾苦,遇事护贫民而抑富豪。后因荒年替百姓请求...  相似文献   

20.
汉中最早的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嘉庆十八年(1813),汉中知府严如煜主持重修的《汉中府志》卷十三“书院”篇载:“汉中旧无书院,乾隆初年(实为乾隆四年,1739年——笔者注),郡守朱闲圣(浙江山阴人),偕南郑(汉中附郭首县)令侯天章(四川涪州人),就北城废祠,创斋舍,缮门垣,集诸生讲习其间,额之曰‘汉南书院’。”即今汉中平学的前身。迄今200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