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编的话     
五月是个充满了生机的月份。五一劳动节过后,就是母亲节,首先老编要向天下的母亲说一声:母亲节快乐! 为了表达我们和所有读者对母亲的敬意,在这一期里,我们集中编发了一些歌颂母亲,赞美母爱的文章,《血鞋》、《母亲给我剃头》、《我的母亲》、《母亲送我上学》、《爱》,读来让人感动。老编还在《自己的故事》专栏中特别  相似文献   

2.
越剧·母亲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醉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油腻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两段。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岀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  相似文献   

3.
【原词】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母亲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赏析】《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源于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子之歌》将七块被帝国主义掳夺的土地比喻成失去母亲的儿子。它字字血、句句情、声声泪,凄楚悲怆,动人心魄。而我们选的这篇——《七子之歌·澳门》又以拟人的手…  相似文献   

4.
音乐伴你行     
Lieun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和腹中的Lieun一起倾听《山林音乐》,那舒缓清晰的水流声、风拂松林声、林间小鸟的婉啼、鸣虫的啁啾声,山林的独自私语……让Lieun和母亲一起陶醉其中。  相似文献   

5.
对于粱晓声这位知青作家,学术界对他的评价不一。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体现了人对荣誉、名誉的追求。为了国家,为了党,为了人民,他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牺牲生命。这种精神也被体现为人性欲望的抒写,他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父爱     
小时候,我抱着门前的一棵榆树,仰起脑袋,透过树枝望着天空,高一声低一声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上小学了,母亲天天叮嘱我路上注意安全,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一次放学回来,父亲在削一个圆圆的陀螺。当我踏  相似文献   

7.
我读过肖复兴的一篇文章《荔枝》,是作者抒发对母亲那绵绵不 尽的思念和深情的。 文章中有许多令我感动的句子,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这句:“母亲 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  相似文献   

8.
《晚安,母亲》是美国现代戏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代表作。该剧1983年在百老汇上映,即刻轰动全美,随后还获得了包括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该剧剧情非常简单:美国南部乡村的一个傍晚,杰西告诉母亲希尔马她要用父亲的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随后的90分钟里,母女俩就要不要自杀不断争论。杰西努力安排自己自杀后母亲的生活、母亲满怀深情地劝阻女儿,却无法阻止女儿的做法。最终母亲所有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一声刺耳的枪声宣告了杰西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3月在美国纽约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祖国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七子之歌》一问世立刻就引起了强烈共鸣。70多年后,《七子之…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是喜迎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也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1899-1946)先生诞辰100周年。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李海鹰作曲)这支《澳门》歌的词作者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澳门》这支歌便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爱国诗篇什子之歌》的首章诗篇。诗人将《澳门人《香港人始湾》、俄海卫》、《广州湾》、…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古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并不多,但当中的母亲形象却值得分析。(一)恪守礼法、爱女可敬的母亲《长亭送别》中的老夫人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人物,她恪守礼法,渴望通过联姻的方式重振相国家声。首先,老夫人作为一家之长,集名、利、权于一身,必然担负着比平常妇人更多的责任和道义,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其次,老夫人作为崔莺莺的母亲,肩负着抚养女儿并为其找  相似文献   

12.
“家和万事兴,万事兴……”录音机中,轻轻地传出张也的《家和万事兴》,使她那小小的房间充满了温馨。她仿佛靠到了宁静的港湾。突然,客厅中父母的打骂声从门缝中钻进来,搅乱了这片宁静。她听到母亲那沙哑的嘶喊声,仿佛看到父亲鼓起血红的双眼,一步步逼近母亲。  相似文献   

13.
<正>晚饭后,我和母亲在紫藤架下散步,抬头望天,月朗星稀,忽闻脚下草丛间虫鸣悠悠,有着秋天的意象。母亲一边走一边淡淡地说:三伏里面有一秋,天快凉了,寒虫都叫了。寒虫,是我们对蟋蟀的别称。唐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宋王安石《五更》诗:"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蟋蟀有众多名称,皆因其叫声,"蛐蛐"、"吟蛩"、"促织"等,杜甫谓曰:"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  相似文献   

14.
不要 放弃     
著名的钢琴大师将在某大音乐厅表演。当晚的观众中有一位母亲和她九岁的孩子。当她转头跟朋友交谈时,烦躁不安的孩子从母亲身旁溜走。他被舞台上灯光照耀着的大钢琴所吸引,他悄悄地坐到乌木座凳上,把颤抖的小手指放在钢琴正确的位置,开始弹奏名叫《筷子》的曲子。观众的交谈声忽然停止下来,数百张不悦的  相似文献   

15.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诗人娴熟地运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更是妙趣横生,使诗行蝉联不绝,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回环飘荡,把离别十年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淋漓酣畅。就全诗而言,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贯穿于全诗,又将全诗五个部分,三十三节诗行蝉联在一起。诗的第一部分在前三节吟咏回延安的急切心情之后,自然地吟出“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道出了诗人日夜思念的不是别的,而是母亲延安。接着在第二部分诗人又将…  相似文献   

16.
母亲原型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不断被演绎。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形象更为特殊,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地母该亚,之后意义深邃的是《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母亲,最后延续到了《儿子与情人》《百年孤独》中的母亲。在历史线性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文明进步与母亲身份之间发生了一次次的博弈,其结局是文明的进步以母亲的牺牲为代价,通过这样的原型解读足以引起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同桌的你     
每当听到《同桌的你》,我的思绪就会飘远,回想起那多愁善感的年华。17岁那年,我从农村来到城里上高中。当我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鞋,跨进教室的一瞬间,几个女生就指着我,哄的一声笑了。  相似文献   

18.
母亲     
最先看见母亲是在外省的路上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十六岁巨大的天空差点压断了我的背最先听见母亲是在外省的黄昏那时候太阳快落山了,我不想哭却怎么也抑止不住泪水,我听见母亲很轻很轻地叫我的小名,在老家门前那棵歪脖树下最先爱上母亲是在外省的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非常害怕,不敢睡,甚至忘记了如何呼吸我才发现我是一步也离不开母亲最先呼喊母亲是在一座外省的楼里那楼还没完成,一个和我一样大的民工不小心掉下去我的心一下子高高揪起妈妈,脱口而出我喊了一声赏析:《母亲》这首诗是千千万万歌颂母爱的诗篇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9.
演变的憎恶——奥斯汀三部代表作中母亲形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学者D·W·哈丁发现简·奥斯汀对母亲存在憎恶之情,因此在她的笔下母亲毫无可爱之处。并且,奥斯汀的这种憎恶是有节制的。但是通过系统分析奥斯汀三部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中的母亲形象,本文发现用"有节制"来形容奥斯汀对母亲的憎恶并不确切。事实上,在这三部代表作中,奥斯汀的憎母之情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即从《理智与情感》中有节制,有掩饰的憎恶到在《傲慢与偏见》中毫无掩饰的宣泄,最终到《爱玛》中对母亲完全的漠视与忽略。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生命早期对母亲的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当她17岁回到母亲身边时,由于钱的压力,母女关系开始紧张,张爱玲对母爱开始失望。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就塑造了令人失望的母亲形象。这在《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花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母亲由于金钱因素和本身性格的扭曲,破坏儿女们的幸福,成了文学史上特殊的"罪恶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